“這門課程凝聚了團隊的心血,也承載了我對教學的一份執念……”近日,在教育部公布的新一批職業教育國家在線精品課程遴選結果中,長沙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工程學院副教授榮祖蘭主持的“機械制圖”課程獲選。榮譽背后,是榮祖蘭帶領團隊成員跨越十年、歷經三次課程重構的辛勤汗水。
時間回到2014年,彼時,學校正籌建現代裝備制造與服務一流特色專業群,榮祖蘭從工程機械運用與維護專業轉到機械設計及制造專業,接下了“機械制圖”這門課程的信息化建設任務。
“原有的課程體系陳舊,教材內容枯燥抽象,且全程要求手工繪圖。高職學生剛接觸這門課程,容易因課程難度大、要求高產生畏難情緒。”榮祖蘭深知,建好這門課程的首要任務便是突破課程原有體系。為此,她一面赴企業生產一線實踐鍛煉,一面自學各類繪圖、建模軟件,將企業實踐案例融入課程,根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思路對課程內容開啟了第一次重構。
“學生們面對課本和圖紙,難以想象出機械零部件的空間立體模型,我就制作演示動畫,將CAD二維繪圖融入課程,將學生最感興趣的計算機繪圖部分前置,讓學生們更快上手;學生反饋課程內容難理解,我便將企業案例融入知識點教學,錄制繪圖步驟的演示視頻,將其制作成微課,讓學生能夠隨聽隨看。”僅用了一年時間,榮祖蘭便完成了這門課程的信息化初稿。這次信息化嘗試不僅獲得長沙市網絡共享課程立項,還成功將課程資源共享至“世界大學城”平臺。
嘗到甜頭后的榮祖蘭更加堅定了要將這門課程建好建活的信念。在初稿基礎上,她將CAD三維建模內容融入課程,將課程內容以模塊化方式進行了第二次重構。
“這還不夠,必須掙脫傳統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由‘先學后做’轉變為‘邊做邊學’。”榮祖蘭不斷吸納學校教師、企業骨干加入課程組,并開啟了第三次重構。在厘清這門課程的核心能力并繪制出課程的能力圖譜后,她帶領團隊成員從企業實際生產流程中選出了10個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并以話題討論、事故分析、先進人物事跡等形式,在各個任務中穿插課程思政內容,打造出以任務驅動為主導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為匹配企業崗位能力需求、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要,我們不斷擴充學習資源,建立線上評測系統,做到‘一任務,一載體,一作品,一評價’。”課程組成員、智能制造工程學院院長傅子霞介紹,“為及時將新技術、新規范引入課程,我們還根據學生反饋迭代課程資源,每年的更新率高達60%。”
“過去,我的學習基礎比較薄弱,但通過這門課程,我養成了自主學習和主動提問的習慣。在老師們的幫助下,我不僅掌握了測繪草圖、繪制CAD圖、三維建模等技能,還在去年的課程綜合檢測中得了優秀。”作為課程的親歷者,2024級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學生袁思奇進步飛速。
“這樣的學生還有很多。線上課程建成后,每個學期都有一批在線時間超長的學生。”榮祖蘭表示,“對所有參與這門課程建設的老師來說,看到學生在一處處尺寸標注、一遍遍形體構思中建立起規范意識、標準意識,辛苦也是值得的。”
十年時間,榮祖蘭帶領團隊成員將這門課程從初稿建成了專業群內“學生愛學、老師搶著教”的優質共享課程,更是成為學校首門“國家級金課”。面對榮譽,這群人仍未停止探索的腳步:“未來,我們計劃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打造讓每個學生都能找準學習節奏的‘樂學課堂’。”(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陳文靜 通訊員 陳莉 覃凱梨)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