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鄉村學齡兒童減少,大量鄉村學校規模不斷減小。如何促進鄉村教育的進一步發展?4月19日-20日,在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主辦,貴州省正安縣尹珍教育基金、上海田字格公益和北京聯想公益基金會承辦的未來鄉村教育交流季上,來自國內的知名教育家、經濟學家、公益人士及一線教育實踐者聚焦“鄉村教育的困境與出路”,分享突破路徑與有效解決方案。
活動現場
重新認識鄉村教育價值:不僅僅“走出大山”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國務院原參事、友成企業家鄉村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湯敏在致辭中表示,鄉村教育是中國教育最后的根,一旦割斷鄉村孩子的根,就難以復蘇,一旦鄉村失去了教育,其振興之路將愈加艱難。只要改變思維,重新布局,鄉村教育大有可為。
“通過學校教育逃離農村,成為普通農村家庭、個體的主要追求?!北本煼洞髮W教授鄭新蓉稱,農村學校日益脫離農村實際生活,公共教育在空間、情感、目標上都形似鄉村的過客,而非鄉村的主人。培養目標、過程與內容與鄉村社會發展的公共論題漸行漸遠。
鄉村教育的目標就是“走出大山”嗎?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理事長楊東平認為,鄉村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多元的,不僅要幫助有能力的學生走出大山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也要關注留在鄉村的學生,讓他們能夠在大山里過上好的生活。同時,教育還應該面向未來,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能力。
探索鄉村教育出路,讓鄉村孩子在家鄉獲得優質教育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人們開始重新認識鄉村教育的價值,一些地方政府在積極行動,探索鄉村教育新模式。同時,一批滿懷激情與夢想的教育人和教育公益組織,也在探索鄉村教育新的可能和未來。
田字格公益創始人、貴州田字格小學總校長肖詩堅認為,鄉村孩子最需要的是三種“生存力”,首先是自洽的生存方式,而非僅依賴升學;其次是生活力,即能自給自足并與他人、環境和諧相處;最后是生長力,即持續學習和成長的動力,避免消極退縮。
鄉村教育的未來和出路到底在哪里?在肖詩堅看來,教育者應具備智慧,像主動找水喝的烏鴉一樣不斷探索,最終找到適合鄉村教育的路徑。她認為,鄉土是滋潤教師、孩子和鄉村教育的寶貴養分,要充分利用而非束縛。鄉村教育應培養能在家鄉找到未來的人才,而非鼓勵他們離開。
人工智能賦能鄉村教育,如何發展
湯敏表示,在人工智能時代,鄉村教育和中國教育必須變革,才能適應迅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和技術變化。教育應轉向個性化學習,利用AI分析學生模式,提供定制課程,鼓勵自主和創新,教師角色也要轉變為促進者和引導者。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數字教育研究所所長曹培杰談到,在AI時代,提問能力、問題意識、好奇心和想象力成為學校教育中至關重要的關鍵能力。因此,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需要不斷更新迭代,以避免將人培養得越來越像機器。這不僅是一個教育挑戰,更是全社會乃至全人類的挑戰。
人才需求的轉變對傳統教育主體,尤其是對教師提出了嚴峻挑戰。對于此問題,中國銀河證券前首席經濟學家、國務院參事室原特約研究員左小蕾表示,鄉村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培訓也要智能化。
人工智能如何賦能鄉村教育,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鑒?本次活動,來自云南、貴州、山西的5位一線鄉村教師分享了人工智能融入課堂教學、社團活動及構建常態化鄉村創新教育體系,帶領學生在真實情境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探索,引發了參會者的強烈共鳴和熱烈討論。
活動中,500多名與會者還分別前往了田字格興隆實驗小學、燕子壩小學、石井小學進行探訪,參加“吾鄉吾土”工作坊,深入了解鄉土課程實踐。參訪者紛紛表示,這些鄉土學校的教學,“聽語善問,尊重殊相”“亦師亦友,共學共長”。在質樸的校園里,大家看到了教育最純粹的模樣,也收獲了滿滿的溫暖與感動。(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師報記者 康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