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天津4月26日訊(記者 徐德明)2025年,人工智能(AI)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教育生態。作為第85屆中國教育裝備展示會的“重頭戲”之一,今天,由中國教育裝備行業協會、天津市教委、天津市教科院主辦,天津市教委中小學處、天津市教科院課程教學研究中心共同承辦的同期課例展示活動如期舉行。
據了解,本次大會以“AI賦能基礎教育教學變革”為核心主題,緊扣“智能化教育創新”戰略目標,通過“AI課例展示+跨區域教研聯動+裝備成果展”三維聯動,探索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合學科教學的實踐路徑,為新時代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樣本。
本次課例展示活動的一大特點是,教學模式的深度融合,這極大地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在“AI 賦能基礎教育教學變革學術交流大會”上,小學科學課堂展現出智能技術的魅力。“古生物的多樣性”一課中,教師借助線上虛擬自然博物館,帶領學生“云游”北京自然博物館,在虛擬環境中觀察黃河象化石等珍貴展品。智能體老師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詳細介紹,將古生物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項目化學習。
而在“化石里的古生物”課堂上,AI生成的恐龍化石與鳥類骨架對比圖,在導入環節便激發了學生的認知興趣;思辨交互工具發起的“如果恐龍未滅絕,人類能否統治地球”話題,引導學生結合化石證據展開激烈辯論,培養實證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
在初中語文《西游記》整本書閱讀教學中,AI驅動的深度閱讀革命如火如荼。形象直觀的學習情境、虛擬人物對話、AI閱讀等功能,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明信片制作、教師針對性組織思辨等活動,讓學生在閱讀中實現人生成長。《出師表》課堂則通過辯論的方式,實現了穿越千年的沉浸式對話,助力學生從現代視角解讀作品,提升人生境界。
數學課堂上,“低碳生活”與“玩轉正方形”兩節項目式學習課例,借助AI技術解決教學難點。“低碳生活”課例中,學生使用AI工具生成碳排放數據可視化圖表,將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培養數學建模能力;“玩轉正方形”課例里,訊飛星火智能體輔助學生驗證命題真偽,幫助學生突破幾何直觀與代數表達脫節的問題,同時融入“青朱出入圖”歷史溯源,激發民族自豪感。
高中階段,英語課堂的AI應用更具深度。在英語《攀登珠峰:值得冒險?》教學中,南開中學教師構建了AI驅動的“三維教學空間”:課前通過 DeepSeek生成珠峰地理數據可視化圖譜,結合心理學T型人格理論建立跨學科知識框架;課中運用VR技術還原珠峰攀登實景,訊飛答題器實時捕捉學生觀點變化軌跡,AI寫作分析系統即時診斷文本理解偏差;課后創設“虛擬劉東生院士”智能對話場景,學生運用豆包AI設計校園挑戰方案。天津一中教師則在《發現之旅》課堂打造“AI交互式學習場域”,AI數字人化身學習伙伴與學生開展沉浸式對話練習,全員語音實時轉寫和思維導圖生成功能輔助文本重構。
而在生物學科展示課中,AI在課前助力導學資源精準推送,課中實時分析學習數據,課后智能生成個性化作業,貫穿教學全過程,助力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發展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等核心素養。
從小學科學課堂的沉浸式實驗,到初中語文的個性化寫作輔導;從數學學科的智能評測系統,到高中英語的AI任務鏈教學,再到生物學科的“AI學伴”智能體……教學模式的創新始終離不開教研方式的變革。在AI賦能的背景下,天津基礎教育形成了“人機協同”的教研新范式。
目前,各學科備課團隊依托科大訊飛大數據平臺,對課程進行動態優化教學設計。通過學情大數據分析,精準定位教學難點,生成個性化教案框架;運用AI課堂模擬系統預演教學流程,實時調整互動策略;在多輪試講和研討中,圍繞“AI運用合理性”“技術裝備深度適配性”等問題不斷優化教學設計。未來,隨著AI技術與課堂教學的進一步融合,教育的邊界將不斷拓展,學習的方式將更加多元,天津基礎教育也將邁向“精準化、個性化”的新階段。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