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方夢宇 通訊員 孫亮亮)“當大家談起航天團隊給火星車取名‘祝融’,既用上古火神彰顯雄心,又向國際社會科普中國神話——這種自信體現了開放與包容。這讓我深刻認識到,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根源的清晰認知和對未來發展走向的明確把握,如同我們雖能吸收全球多元文化的養分,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是我們精神世界的根基。”近日,在安徽農業大學工學院的文化午餐會上,2024級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吳少兵在體驗“文化解碼”環節后說道。
自2025年春季學期起,安徽農業大學工學院創新推出“匠承·潤心”文化午餐會,以午間餐敘模式搭建“輕量思政”新范式。
區別于傳統講座式教育,每周午餐時段,由學院輔導員與3至5名學生組成“文化飯搭子”,圍繞“李子柒現象的文化解碼”“《哪吒2》的國潮創新”等青年議題展開研討。特別設計的“雙話題機制”,既保持主流價值引導,又預留個性化討論空間,配合AI語音記錄系統實時生成“對話圖譜”,實現精準思政供給。
2022級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學生汪世卓說:“我想到故宮的‘數字多寶閣’,用AR技術讓文物在手機里‘活過來’,比如掃描課本里的《千里江山圖》,就能看到顏料礦物成分分析。我們下學期要學的BIM建模,其實也能用于古建筑結構力學可視化,讓傳統營造技藝更易懂。”
截至目前,安徽農業大學工學院已開展了近百場“文化午餐會”,學院將通過“輕量化植入文化主題——持續性深化價值引導——創造性推動實踐轉化”的路徑進行升級,實現思政工作與文化育人的深度融合,為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家國情懷、德才兼備、人格完善的“強農先鋒、社會英才”注入文化動能。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