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的學生跳繩、踢毽子,高年級的學生拔河、接力,校排球隊隊員們則在球場奮力“拼殺”……近日,山東濰坊壽光市羊口鎮楊莊小學的陽光大課間充滿歡聲笑語,學生正在快樂運動中釋放著青春活力。
“作為山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我們踐行‘不跑不跳,不叫學校’的育人理念,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精心設計大課間活動、趣味比賽,讓每個孩子‘樂享體育,健康成長’。”楊莊小學校長孫溪介紹。
該校的體育改革,也受到壽光推行的“1+N”體教融合新模式和“一校一品”校園運動“微改革”的有力加持。“2023年,我們將體校整體合并到魯清實驗學校,將其作為縣域體育中心校,并選定十幾所傳統優勢項目學校作為基地校,以‘1+N’模式深入推進體教融合。同時,面向所有學校立項實施校園運動‘微改革’,以項目驅動實現校園體育‘校校覆蓋,面向人人’。”壽光市委教育工委委員楊慶訓介紹。
隨著下課鈴聲響起,彌水未來學校的學生沖向教學樓中庭的AI體育小站,對著屏幕深蹲、開合跳、無感跳繩、立定跳遠……AI智能運動設備為傳統課間活動注入科技基因,讓學生直呼“好玩!過癮!”
“我們充分發揮濰坊市首批智慧校園示范校優勢,借助智能設備重構運動場景,讓體育鍛煉既有科學依據,又有趣味體驗。”彌水未來學校校長劉敏說。
圣城小學是壽光城區的一所小規模老校,學校針對室外活動空間不充裕的實際,大力挖潛校園周邊體育資源,分區“細化”操場運動場地,充分利用室內活動區及連廊,開發適合課間、隨時隨地可操作的運動小游戲。“差異不是短板,而是特色發展的起點。我們利用‘微場地’‘微項目’做強‘大體育’,服務學生全面健康成長,人人參與的武術健身操已成為學校體育特色。”該校體育教師徐丹說。
近日,壽光世紀學校2025年學生游泳比賽在校游泳館拉開帷幕。開幕式上,游泳健兒似破浪蛟龍驚艷亮相。比賽涵蓋個人與集體項目共66個小項,學校三個學段400余名學生參賽。“作為一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我們從幼兒園大班至初中開設全學段游泳課程,目前98%的學生已經學會了游泳,學校獲評全國游泳特色學校。”該校黨委書記王永亮說。
目前,壽光市教體局正在創新模式同步推進多所學校游泳場館建設,將面向縣域中小學逐步推廣游泳課程。
“一校一品”全面營造了校園“體育熱”氛圍,而要確保“每天綜合體育運動不低于2小時”落實落地,還需要打好“時間、場地、師資”等多方保障“組合拳”。
家庭是培養運動習慣的“第一課堂”,壽光在統籌做好“體育課+陽光大課間+課后服務”融合文章的同時,積極開展“家庭體育1小時”行動,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體育活動。“學校設計了‘家庭運動量表’,孩子放學回家,我們會督促完成跳繩、仰臥起坐等項目,也會抽出時間一起打羽毛球、散步,不僅增進了親子關系,孩子的體質也明顯增強了。”臺頭鎮實驗小學學生陳藝萌家長說。
2024年,壽光市投入專項資金2100萬元,對170處學校運動場地進行升級改造。“通過創新機制購買社會服務、開展鄉村體育教師鎮域‘走教’等多元渠道,進行師資‘開源’,滿足體育教學多樣化需求。”楊慶訓說。
為確保學生校內體育活動時間不被雨雪天氣“偷走”,壽光一方面組織骨干體育教師創編50套室內操、課桌舞,將走廊、教室等轉化為運動空間。另一方面鼓勵學校抓住季節特點,因校制宜開發特色游戲,如冬季自制校園冰雪場,開發“打冰球”“冰上碰碰車”等游戲,用創意打破自然局限,不僅保障了學生日均鍛煉時長,更讓每個季節都成為激活運動熱情的“黃金期”。
據統計,壽光市每年舉辦校、鎮、縣三級體育賽事百余場,2024年有1500人次在市級以上比賽獲獎。校園賽事帶動了更多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壽光市學生體質健康優良率近兩年上升2.8個百分點,近視率下降7個百分點,越來越多的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中摘掉了“小眼鏡”,遠離了“小胖墩”。(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隋艷玲 董清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