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楊葉 記者 尹曉軍)在“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甘肅省平涼機電工程學校聯合靜寧縣博物館開展“非遺進校園 美育潤心田”活動,通過展覽、講座和體驗課程,讓中職學子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上了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
活動伊始,學生在講解員引導下參觀《靜寧歷史文物展》,被譽為“靜寧七寶”的蠶節紋玉琮、谷紋玉璧等,形制規整,紋飾精美,既充分體現了齊家文化高超的治玉水平,又反映了當時宗教禮俗。
“拓片是記錄文明的‘時光相機’……”博物館工作人員李滿強一開口就驚艷了大家。講解中,他以生動的語言向學生講解拓片的起源與發展,并展示《宋三忠廟麗牲石彣》碑、“長樂未央”瓦當拓片。
從唐代佛經雕版到明清民俗年畫,博物館志愿者穆旭霞用深入淺出的講解串聯起中國版畫千年歷史,并通過視頻還原制版、雕刻、上墨、拓印的全流程。學生們躍躍欲試,專注地在吹塑板上刻上靜寧縣博物館館藏精品陶器、青銅器等。“用筆要穩,線條深淺決定最終效果。”穆旭霞逐個耐心指導。
實踐環節,清洗石碑、鋪紙潤濕、蘸墨拍打……旅游231班學生李佳妮反復嘗試后,終于將“帛美禾大”瓦當完整拓印。
靜寧縣博物館館長吳魚海說:“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讓學生親手觸摸歷史,才能培養真正的文化認同。‘非遺’進校園不是單次活動,而是一場持久的文化浸潤。”
平涼機電工程學校校長馬文娟表示,學校將利用好博物館“旅游專業實訓基地”和“‘非遺’傳承基地”資源,持續推進學校與地方文化陣地聯動,培養既有技術功底又具人文情懷的新時代技能人才。
學生們在講解員引導下有序參觀《靜寧歷史文物展》。楊葉攝
靜寧縣博物館工作人員李滿強向學生講解拓片的起源與發展。楊葉攝
靜寧縣博物館志愿者穆旭霞帶著學生制作版畫模型。楊葉攝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