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上,一束追光落下,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以下簡稱“石大”)資源勘查工程專業19歲的本科生王嘉琪手握話筒,用略帶沙啞的嗓音唱響《靜止》。臺下,數百名師生舉起手機,歡呼聲、掌聲與旋律交織,第三十屆石大校園歌手大賽總決賽的氣氛被推向高潮。
這場持續了3個月的音樂盛宴,已是一代代石大學子共同的青春記憶。自1986年首屆校園歌手大賽舉辦以來,石大聚焦激發學生文藝興趣、提升美育素養的目標,不斷創新活動形式,拓展文化育人內涵,讓校園歌手大賽的舞臺成為學生陶冶高尚情操、展現朝氣的重要平臺。
從“青春舞臺”到育人品牌:歌聲里的時代躍遷
1986年深秋,當時還是石大前身華東石油學院的大禮堂內一片熱鬧景象。“當首屆‘通達杯’卡拉OK大賽帷幕初啟時,架起的兩臺老式音響、斑駁的金屬支架就組成了首屆校歌賽的舞臺,連伴奏帶很多都是學生自己從宿舍帶來的磁帶,但大家擠在座位上鼓掌的畫面,我一輩子都忘不了。”談起當年舉辦校歌賽的初衷,石大原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李心市眼中滿是回憶,“作為一所以理工科為主的高校,如何將‘理工’與‘人文’結合,提高學生的人文底蘊和藝術修養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讓人文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該校設立了文化藝術周,而校歌賽作為文化藝術周的重要活動應運而生。
1993年,當卡拉OK大賽冠軍得主從校領導手中接過價值近200元的獎勵時,雷鳴般的掌聲將持續了近一周的比賽推向了高潮。當時的“通達杯”卡拉OK大賽由該校自動化系承辦,學校聯合贊助商出資設立“通達杯”校歌賽獎金,每年投入近4000元保障比賽的順利進行。據當時組織校歌賽的老師回憶:“報名表3天就被搶光,為能欣賞比賽,還有人翻窗戶擠進比賽現場。”彼時的校園文化活動尚在探索期,校歌賽憑借“零門檻、強互動”的特點迅速成為校園頂流。2000年,卡拉OK大賽更名為校園歌手大賽,開啟了以音樂為紐帶為校園文化注入蓬勃生機的嶄新篇章。
如今校歌賽已成為該校的文化盛事,融入了樂隊伴奏、原創曲目等多元形式,在此基礎上打造出更具專業性與包容性的音樂舞臺,衍生出“唐島灣劇場”“高雅藝術進校園”等多種文藝品牌活動,逐漸形成了“參賽即成長、落幕不散場”的持續賦能模式。“我們不再只是‘辦活動’,而是構建文藝育人生態鏈。”校團委書記季林海展示了一組數據,30年來,校歌賽累計孵化出了像大學生民樂隊、古風音樂社、弦樂隊等一大批音樂類社團,創作原創歌曲超過100首。
舞臺背后的成長故事:音樂澆灌出的青春之花
在石大文法學院2014級畢業生成凱的辦公桌子上,至今擺著一張2010年校歌賽的照片。畫面中的男生手握話筒、眼神閃亮,誰也想不到這個舞臺上的“發光體”,曾是連上課回答問題都不敢主動舉手的“社恐患者”。
“報名表是室友偷塞的。”成凱回憶,海選時他緊張到忘詞,評委卻鼓勵他把話筒當成朋友。此后3個月,師兄師姐帶他進行呼吸訓練,參賽伙伴陪他練習表情。在復賽當晚,他以一曲《背對背擁抱》以小組第一的成績晉級決賽,觀眾席上響起長達一分鐘的掌聲。如今的他已成為文藝領域的佼佼者,每逢公司大型文藝匯演、歌舞比賽,他總是作為一名老前輩參與指導。“校歌賽讓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被聽見的力量。”他說道。
這樣因校歌賽而蛻變的故事比比皆是。30年來,學校在推動文藝育人的過程中,將校歌賽與陶冶藝術情操、提升文藝素養、磨煉自身意志對接融合,發揮以文育心、以藝育人的獨特功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賦能。
2023年,該校原創音樂作品《鴻鵠》火遍全網,月播放量超過了1400萬。該作品的作者蘇國陽為該校第二十七屆校歌賽的亞軍得主,是一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三學生。雖然作為一名非音樂專業的學生,但蘇國陽對于音樂的熱愛從未減退,他自學吉他并組建了自己的樂隊。正是這份對音樂的執著與熱愛,讓他在藝術道路上不斷突破。如今作為網易音樂人、騰訊音樂人,他參演創作的20余部歌曲MV、微電影在多家國家級平臺發布。
現如今,學校還將“文藝素養”納入第二課堂學分體系,把校歌賽作為美育實踐的重要載體,成為學生放松身心的減壓站。在石大山能新能源學院實驗室里,碩士生李泳祺的電腦旁總放著一把吉他。多次在歌唱比賽中摘金奪銀的他,在前年登上了山東省大學生藝術展演。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搞科研和搞音樂本質相通,都需要想象力。”
從校園到社會:新時代立德樹人新篇章
石大文法學院的音樂系主任蘇靜從第二十屆便開始擔任校歌賽評委,她說:“十多年來我親眼見證一批批學生在這項賽事中歷練自我、提高素養,實現了從校園舞臺到社會課堂的延伸,把文藝育人成果轉化為走向社會的精神力量。”
石大應用化學專業1996年畢業生辛愛淵就是多名教師口中經常提到的一個名字,她憑借著一首《快樂老家》以第一的名次斬獲冠軍。 “在備戰校歌賽的時間里,我每天都會趁空閑在薈萃湖畔練聲,我想證明理科生也能在藝術領域發光。”辛愛淵說道。如今在勝利油田管理局工作的辛愛淵,依然保持著對舞臺的熱愛。“校歌賽的舞臺教會我兩件事,一是精確度,唱歌和做實驗一樣需要分毫不差;二是爆發力,舞臺和工作都需要打破臨界點的突破力。”她深情說道。
辛愛淵的故事是該校學生在音樂藝術中淬煉成長、淬煉成才的體現,而該校研究生支教團的事跡是將文藝育人從校園輻射到社會的生動詮釋。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2023年,石大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付枝正在甘肅支教,新教的課程不是熟悉的語文、數學,而是從中國到全世界的各種音樂。付枝正曾是該校文藝比賽的常客,受到校歌賽的影響,她決定利用自身優勢,把音樂送到大山,幫助山里娃實現音樂夢。
“對于山里的孩子來說,在學校里做的是一些城里孩子已不曾玩的游戲,因此把美育帶進大山,在孩子們心中早早地播下一顆藝術的種子至關重要。”付枝正通過音樂與詩詞的跨界融合,讓孩子們唱出“大山的聲音”,用藝術幫助孩子們走出大山。在她的帶領下,班里近一半的孩子已經掌握了簡單樂器的熟練使用。
30年來,在石大校歌賽中,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也在旋律中讀懂責任、在舞臺上收獲成長。(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淼 通訊員 王建僑 楊興潭)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