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上海訊(記者 任朝霞)所有學科重塑人才培養體系,所有學位項目改革培養方案,所有本研課程逐一調整更新……5月30日,復旦大學正式發布面向2025級的教育教學改革3.0版方案,全面構建人才自主培養體系,致力于造就多潛質、高潛能“干細胞式”創新人才。
復旦大學這一輪改革立足“四個融通”,把國家時代之需、社會學生之需映射到人才培養的底面。多元融通是理念和目標,通過多元立體交叉,賦予學生自主構建多元知識結構的權利和能力,使其能夠適應未來快速變化的經濟、社會和科技環境,實現個性化發展;本研融通是人才培養體系的骨架,針對原始創新拔尖人才和交叉融合創新人才的成長規律,開展長周期、全過程培養;招培用融通強調教育鏈的貫通聯動,以招生牽引培養、以就業倒逼培養,更好響應國家戰略、關切社會需求;教與學融通是對教學創新和學習范式變化的場景描述,以人工智能最新發展全面驅動和賦能人才培養。
復旦大學構建人才自主培養體系的總體框架為“2+X+Y”。“2”,指通識教育課程和專業基礎教育。本輪改革,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將面向全體學生開放。不僅本科生,研究生也需要接受通識教育。專業基礎教育,將深化“榮譽課程”體系,加強深化改造,突出大學分、高難度的課程設計。“X”,指多元發展路徑。為給學生提供學科交叉、融合創新的學習機會,復旦在國內率先設立了學程(微專業)項目機制,并已普遍實現課程的模塊化設計和建設。圍繞學術前沿和實際需要的特定主題,設立一組課程,一般為15個學分左右,從第5學期開始一直延續到研究生階段。學程強調探究式的創新教學,分為跨學科學程、專業學程、創新創業學程3種類型。目前已開設學程(微專業)100余個。在此基礎上,學校大力推進雙學士學位項目建設,強調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選擇自己的復合式成長路徑。“Y”,指融合創新能力塑造。融合創新能力培養被普遍列入本研融通項目培養方案的必修環節,全校著力建設高質量的實驗課程體系,建立“產學交替”的創新能力實訓培養體系,健全螺旋遞進的全周期科研訓練體系。
經過改革,復旦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將從“專業”變為“項目”。每個項目,可能由一個或多個學科支撐,可以拿到一個或多個學位。面向2025級本科生,復旦大學新設120個培養項目,預計2025級超過1/3甚至一半學生將能走通復合人才成長之路。
為徹底打通本研融通“立交橋”,復旦大學2025級本科生將推廣實施院系內部自由選專業、跨院系自由轉專業的政策。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