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長期以來,南極科考大多集中在夏季開展。受極寒氣候與復雜海況的雙重制約,夏季以外的南極科考被視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作為國際上首次以南極邊緣海秋季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的跨國聯合科考行動,自然資源部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羅斯海聯合航次近日圓滿收官,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挪威、韓國、馬來西亞、泰國9國的約50名科考人員參與完成,其中包含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師生10名師生。
據悉,本航次項目由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發起、推動,團隊突破極地科考“季節禁區”,在-20℃至-28℃的秋季羅斯海極端環境下順利完成了20天的連續觀測。
在這個航次中,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的師生們及國外合作者獲得了一些重要的科學發現,正在開展深入探索。
調查結果發現,相對于羅斯海其他區域,南極的“造冰工廠”——冰間湖區域的水體性質和浮游生物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上更為均一,平時多生活在海洋上層、運動能力弱的小型浮游動物在海洋深層和底層的數量更加豐富。這些都揭示了在秋冬季,冰間湖強烈的結冰過程所驅動的海洋深對流活動對海水物理性質、生物分布和越冬過程的影響。同時,在冰間湖發現了暖的繞極深層水入侵信號以及冷的冰架融水信號,這些過程對海洋深對流及其驅動下的大洋底層水——南極底層水的生成會產生重要作用。
研究人員還發現,冰間湖中的營養鹽濃度與其他海域差異顯著,浮游動物在全水深中豐富的分布,揭示了在該航次到達前曾經發生過的活躍生物過程。這些顯示出羅斯海冰間湖海域特殊的生態過程,為全面認知南極邊緣海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提供了重要觀測結果。
航次調查還發現,羅斯海的西北陸坡區存在南極大磷蝦的大量聚集,海洋環流的格局對該磷蝦“熱點”區域的形成具有潛在的重要作用;這里的浮游植物量相對于其他區域偏低,揭示了磷蝦對浮游動物及碎屑的大量攝食活動,生態系統被下行控制過程所主導。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