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黃金魯克)6月17日,教育大模型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評價新圖景高峰研討會在京舉辦。來自教育界、產業界200多位專家學者、教育管理者與業界代表圍繞“銜接—評價—賦能”主題,深入交流人工智能對教育的變革性影響,探討構建教育大模型中國范式路徑,為重塑人才培養與評價內核,助力大中銜接并促進教育公平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數據賦能教育科研范式創新、場景創新和能力創新,面臨研究方法落后、數據過度量化導致價值觀偏頗、數據隱私與安全倫理等問題,以及科研數據資源基礎不牢、質量不高,流通機制不健全,應用潛力開發不充分等挑戰。”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周海濤表示,應建立數據決策機制,提升科研數據供給水平,推動數據有序開放共享,促進數據與科研場景深度融合,并適應性和引領性重構教育科研能力建設。
教育評價改革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環節,教育數字化轉型和人工智能技術是全面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突破口。國家督學、清華大學教授王殿軍認為,通過線上和線下研究性學習,探索“全人發展”前提下的特長培養和選拔模式,能夠推動數據和技術賦能大中銜接。目前,人工智能發展路徑有數據歸納和知識演繹兩種方法路線,王殿軍帶領的團隊研究發現,在教育行業,有體系的知識驅動和有質量的行業垂直數據驅動共同發力更有效。
中國教育技術學會副會長、《現代教育技術》期刊主編鐘曉流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教育范式,但其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亟須標準體系的規范引導。他建議,可通過基礎層、通用層、場景層分層建設,建立動態更新機制,推動產學研協同,加強倫理委員會監督,對接國際標準等形式,研制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教育標準體系。
本次會議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人工智能專業委員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人工智能專業委員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技術標準專業委員會指導,方略研究院主辦,清華校友總會AI大數據專業委員會、“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產業智庫共同體共同協辦。會議還舉行了“智能時代的數據與AI倫理”圓桌討論,宣布成立教育大模型研制工作組,并發布AI治理團體/行業標準研制倡議和教育大模型及大中銜接評價成果。有關業界代表還分享了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背景下的畫像與評價。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