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張晨)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學近日召開的青藏高原草地植被圖學術研討會上獲悉,該校教授王艷芬科研團隊正式發布《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群系圖(1:500000)》。該植被圖主要基于野外調查數據和多源遙感數據,精細刻畫了65種植物群系或群系組的空間分布格局,并基于科學對比揭示了近40年來該區域草地植物群落結構的歷史變化,為青藏高原“變暖變濕”趨勢提供了直接的植被地理學證據。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亞洲水塔”之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該區域生態系統以草地為主體,屬于全球氣候變化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近40年來,在氣候變化加劇與人類活動增強的背景下,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發生明顯變化,原有植被圖已難以準確反映當前植物群落結構與功能,亟須更新。2016年啟動的重點研發項目“典型高寒生態系統演變規律及機制”與2019年開始執行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為新一代草地植被圖的繪制提供了新的契機。
該植被圖繪制過程中,研究團隊通過整合多源、多時相遙感數據,系統表征了植物群系的結構和生境特征。深度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有效挖掘并融合了數萬個野外調查樣點、上百個遙感圖層提供的多維信息,突破了傳統方法在復雜高原環境下精準識別和分類群系的難題。同時相較于傳統制圖方法,更注重植物群落屬性與所處生境屬性的內在聯系,確保了制圖過程的客觀性與高效性。這一創新方法首次在區域尺度上清晰展現了基于群系的草地植物群落結構的空間特征。
據了解,團隊共識別出65種群系或群系組,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針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堿草草甸和線葉嵩草草甸這5個群系分布最廣。通過與之前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植被圖(1:1000000)》相比較,這項研究發現了青藏高原近40年來植被結構變化。具體而言,近40年來,高寒草甸在草地中的占比從50%大幅上升到了69%,這有力地印證了青藏高原正在變暖變濕的趨勢。
與會專家認為,首張青藏高原1:500000草地植被圖的完成,不僅精確描繪了植物群系的空間分布,還闡明了植物碳輸入數量與質量對土壤碳庫穩定性的影響,對該地區的氣候變化應對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為未來進一步探索該地區的生態系統和生態屏障功能變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