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剛剛在武漢召開,這場匯聚全球智慧的盛會不僅是技術展示的舞臺,更是教育變革的契機。在人工智能浪潮重塑全球科技格局的今天,我們愈發清晰地認識到:人工智能與批判性思維教育,恰似DNA雙螺旋結構,共同構成科技創新的核心驅動力,也給教育帶來全新挑戰和機遇。
人工智能學科自誕生以來,始終處于不斷演進之中,每一次技術突破都帶來新的發現和更高的目標。科技的進步不斷催生新的應用場景和需求,需要人工智能不斷適應和進化,使得這一領域的邊界持續擴展,研究永無止境。與此同時,每一次技術躍遷都為批判性思維提供新課題,而每一次思維革新又為技術發展劃定新邊界。面對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批判性思維無疑已經成為創新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是我們打破信息繭房、實現思維創新的必要條件。正確認識二者的辯證關系,持續鍛造批判性思維,人類方能在人機協同的新紀元中,主導人工智能發展方向,不斷實現創造性突破。
深度學習、生成對抗網絡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往往會顛覆社會既有的認知框架,帶來了諸多倫理、社會和法律挑戰,如算法偏見、隱私泄露等。面對這種“野蠻生長”可能存在的風險,建立“技術—倫理—法律”協同框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顯。對此,張鈸院士在“第三代人工智能”理念中強調,應當建立可解釋的人工智能理論,發展安全、可信、可控、可靠和可擴展的人工智能技術,在開放創新與可控邊界間尋找動態平衡,實現從“工具理性”到“價值理性”的躍升。批判性思維在此刻顯現出其作為另一條螺旋鏈的重要支撐作用。它要求人類跳出技術崇拜的思維定式,追問重構技術發展的坐標系。部分高校在課程改革中,將質疑精神融入學科內核,就是希望培養既能駕馭人工智能工具又具備獨立判斷力的新型人才。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呼吁建立“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價值反思”的協同發展機制,構建適應智能時代發展需求的新型教育生態。一是筑牢教育基礎,在更多學子心中播撒下人工智能的種子。借鑒上世紀80年代我國普及計算機技術的經驗,構建分層遞進、螺旋上升的覆蓋基礎教育至高等教育的AI通識課程體系,如通過開發“人工智能倫理”“人機協作導論”等必修課程,讓每位學生掌握智能時代的基本認知工具。二是重構科研生態,激活跨學科創新動能。通過設立“揭榜掛帥”式跨學科創新實驗室,推動“AI+專業”的深度融合。可率先在醫療影像診斷、智能制造等領域培育示范性應用場景,如建設智能感知聯合實驗室,尋求納米級缺陷檢測,探索工程師用AI“眼睛”觀察世界,重塑科研范式與產業形態。三是注重價值引導,夯實科技向善的根基。在數字教育內容中注入批判性思維基因,建立“技術—倫理—法律”三位一體審查機制,開發人工智能決策透明化評估工具,讓算法黑箱轉化為可解釋的“數字鏡面”,確保創新始終行駛在“科技向善”的軌道上。
過去幾個月,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大放異彩,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發展與批判性思維的系統化推進,將在迭代升級過程中構建起強國建設的核心支撐。這既折射出當下高等教育的時代使命——通過“文化素養+學科基礎+創新創業”三維培養模式,造就具備科學思維與人文關懷的創新型人才,更標志著我國在智能時代發展中的路徑選擇——推動技術創新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耦合,使人工智能發展根植于民族智慧土壤,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智能技術體系與國際競爭新優勢。
【作者:尤政,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原載2025年第11期《中國高等教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