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酥脆的外皮輕咬即破,肉質細嫩的三黃雞裹滿軟糯咸鮮的餡料,多重味蕾享受在舌尖層層綻放。這道名為“金玉香酥糯雞”的客家新味,出自惠州城市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惠城職院)有“紫”有味突擊隊的師生團隊之手。突擊隊成員在廣東省粵菜師傅工作室主持人劉俊雄的帶領下,深入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福滿樓酒家及當地市場調研,結合特色農產品,對傳統菜品精心改良。
“紫金縣以三黃雞為特色產業,我們就地取材,結合客家傳統菜釀的手法研制了這道菜品。”有“紫”有味突擊隊隊長曲思怡介紹,這道菜品以客家“釀”技去骨填餡,將炒香的糯米、香菇、蝦米等餡料塞入雞身,先蒸后炸,口感豐富。突擊隊還利用當地特產蟬茶,研發具有特色茶香的沙拉醬等。很多創意菜式受到福滿樓食客的好評。
有“紫”有味突擊隊成員為鄉村餐桌注入青春創意,是惠城職院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的生動片段。近年來,惠城職院積極投身“雙百行動”,多次前往紫金縣開展調研、座談,在實際幫扶中不斷完善幫扶模式,創新形成“1+1+N”的多層次、多主體幫扶結構。
“‘1+1+N’模式中的‘N’涵蓋校地共建、校校聯動、校企合作、大學生突擊隊等主體。學校與當地政府結為共建合作單位,為紫金在‘文化+旅游+美食’融合發展方面筑牢根基。”學校黨委組織部部長黃彥介紹說,惠城職院專業群多方賦能,依托“粵菜師傅”等工程,形成“文化傳承+技能培訓+創新服務”幫扶思路。
在實地調研中,惠城職院發現紫金縣雖然非遺文化資源豐富,但分布碎片化,難以開發非遺文化的經濟價值。學校旅游烹飪學院烹飪工藝與營養為龍頭的專業群與此次行動專業對口,提出將非遺項目與旅游打卡相融合的方案,著力構建“藥膳+康養+旅游”服務體系。確定方案后,學校師生團隊整合多方資源,為當地設計旅游精品路線,并在當地舉辦的文化活動當中投入使用。
“我們將青年的創新智慧與老師的經驗智慧相結合,形成合力促進紫金文旅產業發展的幫扶。”學校旅游烹飪學院黨總支書記黃如說。學校“紫”定能行、有“紫”有味等大學生突擊隊,成為項目中的青春力量。
學校“紫”定能行突擊隊助力當地非遺文化進校園,面向紫金縣中小學生開設茶藝研學課程,如“茶百戲”技藝,并舉辦“非遺”文化主題講座與“非遺”墟市。師生團隊深入挖掘紫金縣紫城鎮黃花村的歷史底蘊,帶領當地學生認識本土非遺文化、拓展非遺傳承路徑。
校地雙方還共同探討文旅項目運營,聯手完善研學課程體系。紫金縣文化旅游衍生品營收占比從5%增長至20%,本地食材采購量提高40%,黃花莊園采茶、宋代點茶研學課程吸引了超5000人次研學游客。
如何幫助當地形成鄉村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健康生態?學校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不僅為紫金縣量身制定了發展計劃,還注重當地技能人才培養。惠城職院省級“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團隊對口援助紫金縣“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建設,推動其建立文化展示室、實訓室等設施,完成多項科研成果。
團隊以人才培養為目標,協助規劃工作室主持人成長路徑。在培訓之下,紫金縣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主持人馬振茂榮獲河源市級粵菜師傅“名廚”稱號,并成為企業教師。團隊通過校企合作開展“粵菜師傅”培訓,累計培訓學員1200人次,學員就業率達95%。
同時,惠城職院專業研發團隊攜手紫金縣“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從多維度開展菜品研發。團隊利用本地特色青蛇草水與海石花,開發出養生飲品“碧海清源”;引入紫金“茶”文化元素,開發近30道茶特色菜品及點心小吃;傳承紫金非遺美食釀鴨飯技藝……在一遍遍的嘗試中,不斷推陳出新。
惠城職院還注重帶動當地職業院校的發展,對口幫扶紫金縣職業技術學校。學校將烹飪專業人才培養、課程設計、校企合作、實訓室建設的整套方案與其共享,并通過專家進校園的方式協助紫金縣職業技術學校進行人才培養。
從一道香酥雞盤活市場,到非遺文化“散珠成鏈”,再到引入人才培養活水,惠城職院的幫扶在紫金大地上落地開花。據介紹,惠城職院憑借《打造“1+1+N”舌尖平臺,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案例,在全省“雙百行動”鄉村文旅產業典型案例評選中獲得一等獎。學校在深度融入地方產業發展、賦能鄉村振興的同時,為廣東省“百千萬工程”提供了職校方案。(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胡靜雯 馮理明 記者 劉盾)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