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閆依銘 記者 龐珂)“爺爺奶奶的笑容,就是我們最好的成績單。”在河南省新鄉市牧野區羅莊街社區“黨建+愛心小食堂”的調研現場,河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旅夢童心,情暖夕陽”實踐團成員郭耀濤,正在整理老年膳食營養問卷。
這支隊伍充分發揮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的專業優勢,對社區養老服務體系進行“把脈問診”,形成的《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優化方案》將納入河南省第八屆“出彩中原”項目調研報告書。
據了解,該實踐團以志愿服務為核心,聚焦“一老一小”兩大群體,充分發揮“旅游+地理”的學科優勢,對社區兒童開展暑期教學幫扶,對社區老人進行訪談與關愛服務,契合社區需求開展文化講座、周邊旅游資源微體驗及手工藝活動等。
在社區活動室,另一場“非遺課堂”正精彩上演。團隊成員們將茶藝、剪紙等傳統文化課程設計成“闖關游戲”,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感受文化魅力。“我們要做優秀傳統文化的‘翻譯官’,讓古老技藝煥發青春光彩。”隊員李映萱告訴記者,這種“專業+服務”的模式,正成為旅游學院實踐育人的特色品牌。
“從課本上的‘老齡化社會'到眼前的銀發群體,我真正讀懂了‘民之所盼'的含義。”在香山社區食堂的調研筆記中,研究生丁利蓉這樣寫道。學校創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課”,把課堂搬到社區院落、養老機構,讓學生們在服務中深化理論認知。
旅游學院黨委副書記、團隊指導教師翟方在實踐動員會上強調:“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把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為此,團隊構建“雙軌導師”培養體系,配備專業教師5名和思政教師4名,打造“理論研學+實踐賦能”育人閉環。
翻開實踐團的“服務日志”,一組數據令人動容:累計課業輔導120課時,走訪獨居老人83戶,收集民生建議56條。這些數字背后,是青年學子用腳步丈量民情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河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堅持黨建引領,將社會實踐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從黃河岸邊的非遺保護到太行山區的旅游規劃,從社區養老的‘青春方案’到兒童關愛的‘智慧陪伴’,旅游學子正以青春之我,書寫著新時代的民生答卷。要讓每項社會實踐都成為國情教育的活教材,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河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黨委書記馮峰說。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