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劉曉勤 記者 余闖)前不久,一場“禮贊新中國、奮進新時代”主題朗誦比賽,在云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小涼山學校的小禮堂舉行。
城關一小三年級彝族學生瓦扎卓殷穿著青藍布裙,用稚嫩又清亮的普通話朗誦《月光下的中國》,當讀到“明月清風中走來的是家國的興盛”時,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幾位來自北京的老校長不禁紅了眼眶。
“孩子們從怯于開口到勇敢表達了?!北本├闲iL們那些奔波的勞頓,在學校和教室里的忙碌,此刻有了溫暖的回報。
此次朗誦比賽也是寧蒗首次參加教育部“新時代好少年”主題讀書活動的成果展示。這些成績的背后,是教育部離退休干部局聯合北京教育系統關工委啟動的“老少邊區行”助教項目的推動。
兩年來,北京市朝陽區選派的5位老校長帶著平均20多年的教育管理經驗扎根寧蒗,走遍39所學校,深入課堂聽課182節,參與評課及教研活動147次;開展專題講座30場,組織干部教師學生座談會22場;完成4所學校督導及2所學校回訪,精心指導14個市級課題申報,提供133個優質課例資源。
老校長們深知,教育幫扶不是“單向輸出”,而是要激活當地教育的“內生動力”。他們從校長、教師、學生三個維度同步發力,構建系統性支持網絡。團隊對1600余名學生開展學習動機調研,形成調查報告,讀懂學生行為背后的心理機制,提供教師調整優化教學方法的“指南針”。
富于管理經驗的老校長注重強化助教地區自身的“造血”功能。團隊提煉“四個結合”理念,即老校長資源與區域資源結合、助教工作與寧蒗教育重點工作開展結合、重點關注與整體推進結合、實地助教與遠程互動結合,形成策劃、計劃、實施、總結、反饋、調整工作全鏈條,保障項目實施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持續性。此外,與助教地區教研、督導等職能部門聯動開展針對性督導、教學視導、教科研課題指導等,帶動當地教研科研水平不斷提升。
每學期實地助教僅有5天,如何讓教育暖流持續涌動?老校長們想出了“三個一”妙招,每位老校長每月固定聯系一位校級干部、一位教研組長、一個班級。老校長劉素梅與寧蒗小涼山等學校25位干部教師建立微信聯系,先后與沙龍校長通過微信溝通50余次。
這種陪伴式成長帶來了看得見的變化。老校長程宏在總結中寫道:本年度寧蒗縣縣級骨干教師評選剛剛落下帷幕,小學縣級骨干教師一共評選出16名,受幫扶的民族小學5名教師上榜;教師隊伍不斷成長,帶動了學校教學質量提升,學校綜合考核成績從2023—2024第一學期的第18名到2023—2024第二學期的第11名,再到2024—2025第一學期的第9名。張衛蘋園長此次入園指導也驚喜地發現,寧蒗一幼和三幼在積極開展探究式主題活動研究與實踐。
“不是給予多少資源,而是點燃多少希望。”老校長們表示,要飽含深切情懷,踐行責任擔當,繼續書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教育答卷。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