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程墨 通訊員 馬穎穎)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湖北省丹江口市因水而興,更視水為生命線。暑期來臨,如何讓孩子們既親近滋養城市的漢江,又能遠離溺水風險?該市創新實施“疏堵雙軌”策略,在筑牢水域安全防線的同時,積極開辟安全親水渠道,織密青少年生命防護網。
面對市民強烈的親水需求與野泳隱患并存的難題,丹江口市政府精準施策,將“堵風險”與“疏需求”巧妙融合,在滄浪彩虹橋畔建成6萬平方米的漢江天然游泳場。這片水域不僅是市民期盼已久的“清涼地”,更是安全管理的“樣板間”。
這片水域被科學劃分為深淺區,配備專業救生團隊、完善醫療點及安保力量,公安、保安定時巡邏,沙灘、更衣室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每日16時至20時免費開放,惡劣天氣堅決關閉,非開放時間嚴格管理。泳場入口明確標識,對電動車入場路徑及攜帶救生裝備做出硬性要求。
“以前總擔心孩子偷跑去野泳,心總是懸著。現在有了這片專業場地,救生員時刻在崗,規則清晰,我們更放心帶孩子來安全玩水、學游泳了。”市民李女士的感慨代表了眾多家長的心聲。這座“家門口的安全泳池”,成為政府以民生溫度回應群眾熱度的典范。
在筑牢市級安全親水主陣地的同時,丹江口市教育局主動將“疏”的觸角深入城鄉。在六里坪鎮小學,暑期校園因一座臨時充氣泳池而生機勃勃。這里正開展“學游泳·防溺水·護生命”主題實踐活動。專業教練耐心指導學生們學習游泳技能和自救知識。“游泳不僅是強身健體的運動,更是守護生命的關鍵生存技能。”丹江口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的目標是通過普及性培訓,讓盡可能多的孩子掌握這項‘保命技’。”
將簡易泳池搬進校園,把游泳技能從“興趣特長”下沉為守護生命的“校園必修課”,這是丹江口教育部門“疏”的關鍵一招。它有效解決了鄉鎮孩子“學游泳難”的問題,讓孩子們在熟悉、安全的環境中習得水中自護能力,從源頭上化解了因好奇或技能缺失導致的涉水風險。
一手嚴“堵”,嚴防死守風險點;一手善“疏”,暢通安全親水渠道。漢江之水不僅是“一泓清水北上”的源頭,也蝶變為青少年樂享的“安全課堂”和“清涼地”。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