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尹曉軍)近日,甘肅政法大學經濟學院社會實踐團赴甘肅省酒泉、敦煌、嘉峪關等地,開展以“數字引擎·智慧產業”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前在課本里學到干旱地區必須采用滴灌技術時,覺得那僅是必背的考點。現在看著細密的水珠精準滴落在作物根部,我也終于明白了這項技術對干旱地區農業的意義。”成員劉清萱感慨道。
連日來,實踐團深入農業企業、工業廠房、文旅景區與金融機構,實地調研西北地區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生動實踐,探尋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師生們將田野作為課堂,實地感受科技如何重塑傳統產業,對智慧農業產業鏈和科技助力產業發展有了直觀且系統的認識。
實踐團在嘉峪關市重點調研了一家高新技術企業。設備運行過程中,學生程立霞提出問題:“當前企業在生產線數字化轉型方面有哪些具體的實踐?”企業負責人在回應提問后,就數字化轉型議題進一步闡釋道:“數字化轉型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但人才斷層已成為當前轉型的最大瓶頸,亟需既懂技術又懂行業的復合型人才支撐。”
第三產業數字化是激發經濟活力的重要源泉。在文旅企業,師生們圍繞文物數字化保護、智慧景區管理系統及線上文化體驗平臺等創新舉措,與企業深入交流文旅融合與數字化運營經驗。在金融機構,師生們實地考察了信貸中心、智能服務區等,切身感受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風險防控中的關鍵作用。
“如何彌合高校教學與行業發展的‘時間差’”始終是高等教育關注的問題。在校企座談會的討論中,加大實務課程比重、建立“課程動態調整機制”、邀請業界專家參與前沿講座、引入真實案例教學都是企業負責人給出的答案。
“在系統修讀經濟學課程的過程中,我始終對經濟學理論充滿學術敬畏。這次實地調研,使我深刻體會到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2023級經濟統計學本科班學生王鼎璋說。?
其間,實踐團主動延伸服務觸角,在社區開展“金融知識進萬家”公益宣傳活動,將課堂所學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剖析典型案例,向群眾普及識別“高收益陷阱”“非法集資”等金融詐騙的技巧,得到了社區居民的一致歡迎。?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師生們走出校園,深入產業前沿,切身感受到數字化創新對農業現代化、工業轉型升級、文旅融合的強大驅動力。“高校作為人才培養主陣地,必須緊密對接產業需求。優化專業課程設置、構建‘技術+行業’知識體系、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實踐平臺,讓學生在真實的數字化場景中錘煉能力,這也是高校服務產業升級的責任所在。”該實踐團指導教師表示。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