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甘南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多措并舉加強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在辦學治校、教書育人過程中取得顯著成效。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研教學能力與動力
近年來,甘南藏族自治州注重培育思政教師德業(yè)雙修。通過人才引進、公費師范生安置、特崗招聘等方式,配齊各學段思政課教師1016名。打造州級思政課名師工作室10個,培育骨干成員120人,優(yōu)化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專家指導組成員,新吸納46名骨干教師進入專家團隊。立項省級思政專項課題11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專項課題42項。舉辦全州中小學思政課教材培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師資培訓,全力提升思政課教師能力水平。下一步,甘南州還將從三個方面提升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增強教師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動力。
一是構建深度教研機制。建設“甘南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云教研平臺”,培育10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研基地校,學期內每月確定一個“主題教學日”,圍繞“民族交往在生活中”“家鄉(xiāng)的紅色故事”等主題,組織基地校分組開展集體備課,形成融“集體研、同題構、案例評”為一體的教研體系。每年分別開展1次跨學科、跨學段教師學習研討會,聚焦學段知識銜接、學生心理適應及教學策略優(yōu)化三大核心議題,共商教學方案。推行校際“教師團隊合作制”,各縣(市)每年開展跨校共研、聯合授課、成果共評等活動不少于2次,推動個體能力建設走向區(qū)域教研教學能力整體提升。
二是進行教學成果展示。每年開展甘南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同課異構、教學設計等交流展示活動。組織各學科教師參加教學成果展示,參評項目覆蓋教學全鏈條,以評促學,激發(fā)教師創(chuàng)新活力,引導教師持續(xù)深挖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設計,改進課堂教學。
三是開展教師教育培訓。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師資培訓專項計劃和省、州、縣各級各類培訓中,分級分類開展教師全員培訓。每年舉辦甘南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專題培訓班,邀請省內外相關學科專家系統講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等內容,培訓學校管理人員、班主任、思政課教師等200人。
豐富教育教學資源供給,站穩(wěn)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
以上好思政課程為根本,甘南州開展各學段思政課優(yōu)質課大賽和思政課教師“大比武”展示活動,舉辦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集體備課會,推動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融入思政課程。以做實“課程思政”為補充,甘南州中小幼各學段開展“石榴籽課堂”校本課程建設,充分挖掘甘南本土的紅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社會發(fā)展、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生態(tài)文明等方面的教育資源,建設紅色、文化、感恩、團結、生態(tài)五類子課程,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精髓要義于多樣化的課堂教學之中,打造適合各個學段特點的課程體系。
為了深耕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甘南州還將在課程教材使用、課程資源開發(fā)、活動載體搭建和教育品牌建設等方面加強探索與創(chuàng)新。
一是認真用好課程教材。認真用好《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大團結》等教材,組織各學校根據教材內容,開展故事講述、繪畫、情景劇編排等特色教學活動。遴選語文、道德與法治、歷史、音樂、美術、體育等學科骨干教師,組建各學科“課程思政”教學資源開發(fā)工作坊,負責本學科課程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的梳理與融合設計。
二是充分開發(fā)課程資源。組織各學科教師深入挖掘甘南州紅軍長征路線、臘子口戰(zhàn)役遺址等紅色文化資源,茶馬古道商貿、文成公主進藏路線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瑪曲龍頭琴彈唱、碌曲鍋莊舞、舟曲刺繡等傳統文化遺產以及中華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將教學內容和歷史事實、文化內涵充分融合,建立各學科案例庫和教學設計微課視頻。
三是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載體。組織各學校結合專題教育教材,融合各學科教材育人功能,結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形成體系化課程育人載體,開發(fā)校本課程。各學段形成3至5個特色活動內容。幼兒園階段以情境體驗為主,設計“中華民族一家親”“美好河山我的家”等園本課程活動;小學以知識建構與文化認知為主,組織“我們的節(jié)日”“跟著課本讀中國”等主題教學活動;初中以批判性理解與價值表達為主,推進“共寫共同體故事集”“我心中的中華民族精神”等特色育人活動,豐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
四是打造思政課建設品牌。打造“石榴籽課堂”大思政課品牌,依托云教研平臺建立“石榴籽課堂”線上教學資源共享庫,每學期上傳涵蓋各學段主要學科的“石榴籽課堂”公開課,分類提供優(yōu)質教案、圖文作業(yè)、主題任務、課程反思等模板,建立“可模仿、可修改、可轉化”的課程實施支撐模塊,推動育人資源標準化、教學過程模塊化。每年開展甘南州各學段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育人案例征集活動,形成《育人成果樣例匯編》,開展校際推廣與實地觀摩活動。
創(chuàng)新多元教育載體形式,增強育人合力
文化浸潤,打造“我們的節(jié)日”思政大品牌。甘南州認真貫徹落實2024年甘肅省教育系統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暨學校思政重點工程建設推進會會議精神,研究制定了“我們的節(jié)日”主題教育活動方案,利用重大紀念活動和重要傳統節(jié)日熏陶感染學生,讓學生深刻體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厚植文化基因、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近年來,甘南州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我們的節(jié)日”主題教育活動上千場次,營造了濃厚的育人氛圍。同時,注重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學校文化建設,常態(tài)化播放宣教視頻,加快建設學校德育體驗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館,積極參加“百萬師生唱響祖國”愛國歌曲傳唱活動,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可視、可聽、可讀、可感的文化浸潤中不斷內化于心。
豐富載體,堅持思政活水潤育“石榴花”。依托13個州級“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廣泛開展“國旗下的思政課”“行走的思政課”“場館里的思政課”“黃河邊的思政課”,共組織3000余名青少年學生在迭部縣臘子口戰(zhàn)役紀念館、脫貧攻堅產業(yè)一線、黃河上游生態(tài)保護區(qū)沉浸式接受愛國主義、生態(tài)文明和勞動實踐教育。持續(xù)做好“感恩共產黨、奮進新時代”主題教育活動,各中小學廣泛開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開學第一課”“同上一堂思政課”等系列活動,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明白“惠從何來、恩向誰報、心跟誰走”。近年來,各級各類學校以“強國復興有我”“感恩共產黨、奮進新時代”等為主題舉辦讀書分享會、演講比賽、經典誦讀、紅領巾講解員等活動3000余場次,思政教育已化作源頭活水潤育“石榴花”開滿校園。
下一步,甘南州將進一步深化文化實踐育人改革,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一是舉辦主題系列比賽。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展示活動,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各類文化項目、體育賽事、重大節(jié)會中,組織學生參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經典誦讀、體育賽事等。每年舉辦甘南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讀書征文比賽、書畫作品展、“石榴籽”杯足球比賽等活動,打造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臺。將學生征文、書畫作品上傳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云教研平臺,由師生在線互評,并遴選優(yōu)秀成果進行交流展示。
二是創(chuàng)設校園文化環(huán)境。鼓勵各學校按照“五個共同”積極打造沉浸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場景,通過“紅色長廊”“民族技藝角”“節(jié)慶互動區(qū)”等空間改造及圖書館、教室、宿舍等場所內容展示,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構建互嵌式學習生活環(huán)境。每年組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各學校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我們的節(jié)日”“石榴籽共繪行動”“非遺技藝體驗周”等教育實踐活動。
三是深化“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持續(xù)開展“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統籌推進跨省和省內跨區(qū)域交流,每年至少組織200名學生前往其他省市開展研學、交流;積極協調對口支援省市學生到甘南州開展夏令營、科學營、研學交流等活動至少1次。組織甘南州各族青少年學生與北京、深圳等地學生開展“同播石榴籽·共筑中國夢”“手拉手”線上線下交流活動。
四是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加快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建立“家校思政共育清單”,布置親子共讀各民族“三交”歷史故事、共看愛國主題影片(紀錄片)等家庭任務。通過微信公眾號、班級群等,向家長推送科學、專業(yè)、豐富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知識。通過設立綠色通道、線上預約,設置學校開放日等方式,向家長介紹學校教育教學情況,邀請家長參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活動。
五是拓展實踐育人平臺。鼓勵學校與各類場館深度合作,充分發(fā)揮紅色教育基地、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少年宮、科普基地等場館教育功能,整合全州各類場館資源,簽訂長期《協同教學協議》,設置基礎教育各學段差異性主題研學任務,搭建學生志愿者、講解員活動平臺,定期組織學生參觀、研學。協調多部門組織開展“行走的思政課”實踐活動,開發(fā)設計博峪—臘子口—旺藏“重走長征路”、冶力關—甘加—則岔—扎古錄“地質科普游”、美仁草原—尕海湖—阿萬倉“生態(tài)文明游”、大峪溝—扎尕那—拉尕山“生物百科游”等研學路線,開展“紅領巾講解員”“童聲里的中國”等活動。
責任編輯:李景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