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任朝霞)“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發展,更是讓每個群體都找到價值坐標。”今年暑假,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聚焦中國式現代化縣域實踐、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精心打造了思政課教師實踐(國情)研修路線與研究生暑期社會實踐路線,師生攜手同行深入“大課堂”實踐,探尋思政育人的“源頭活水”。
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式現代化鄉村振興調研”實踐團師生分別深入上海金山、青浦、松江,奔赴山西太原、大同,解碼鄉村振興的深層邏輯,勾勒一幅鮮活的鄉村振興“思政圖譜”。
研究生實踐團穿梭于上海市金山區漕涇鎮水庫村,親歷“水系聯通+數字賦能”的智慧蝶變;駐足青浦區練塘鎮東厙村,領悟“輸血”幫扶與“造血”自強的深層對接;探訪松江區葉榭鎮幸福老人村,見證“銀發力量”在文化傳承中煥發蓬勃生機。山西之行,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課教師在轉型綜改示范區感受“黨建引領、多元參與、人民至上”治理理念的生動實踐;深入大同云州區有機黃花種植基地,觸摸特色產業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創新脈搏。
“縣域是城鄉融合的關鍵樞紐,我們在調研中尋找‘城市需求’與‘鄉村資源’的連接點。”實踐團成員鄧佳茹說,調研不僅是數據與案例的采集,更是構建“價值認同—實踐路徑—青年行動”三位一體的“思政圖譜”。
接下來,實踐團成員將以圖譜的形式將實踐調研所獲取的鄉村振興中的思政元素與價值認同進行空間維度、時間維度、價值維度的多重展現,為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注入豐厚滋養。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