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著眼國家教育改革戰略部署、廣大家長核心訴求和中小學生學習需要,以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建設為契機,依托獨特的自然條件與資源優勢開展科學教育。近年來,涼州區創新打造了“四輪驅動”工作機制,推動科學教育全域普及、深度融合、特色發展、創新驅動,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科學素養,初步構建起上下貫通、內外聯動的全區科學教育高品質發展新格局,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區域科學教育新模式。
以“三個一”為抓手,全域普及科學教育
學校是學生開展科學教育的主陣地,涼州區優化頂層設計,全力搭建科學教育發展新體系,秉持讓“每一個學生都精彩,讓每一個學生都出彩”的教育理念,通過“一陣地、一服務、一平臺”工程,落實科學教育全域普及,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長,體現出科學教育“溫度”。
守好“一個陣地”。課堂是科學教育的核心場所,是育人的核心地帶。涼州區把科學課作為提升科學素養主陣地,從學前到高中階段全過程普及,尤其注重理、化、生及實驗課教學,倡導啟發式、探究式教學,以真實問題驅動的跨學科、項目化學習滲透科學核心素養。在學前階段,開展游戲化科學活動,培養幼兒科學興趣;在小學階段,突出實驗操作能力培養;在初、高中階段,積極引入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升科學素養。研制科學類課程教學指導手冊和學習任務單,推出一批科學類優秀精品課程教學案例,教師設計創新性實驗項目,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將動手與動腦結合起來,提升實驗教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以武威十中物理實驗課為例,教師通過設計“自制簡易發電機”實驗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電磁感應原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讓學生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觀點的過程中發展自我。
拓展“一項服務”。課程資源是開展科學教育的重要依托。涼州區根據學生興趣和需求,因校制宜開發多元化科學類課后服務課程,不斷提升課后服務的吸引力和覆蓋面。涼州區祁連路小學開設“小小科學家”課程,通過簡單的化學實驗和物理現象展示,激發學生好奇心;武威六中開展“無人機編程與操控”課程,培養學生科技實踐能力。這些課程不僅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還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發展特長的平臺。與此同時,積極探索“1+X”科技類課后服務模式,建立“菜單式”課程目錄,開設46項優質課后服務課程,倡導跨年級、跨班級科學知識競賽、創客和科技創作等社團活動。武威八中“科技創客社團”定期開展創意設計比賽,學生通過團隊合作設計出各種實用的科技作品,如智能垃圾桶、太陽能小車等。這些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也增強了學生團隊協作精神。
搭建“一個平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踐是最好的平臺。涼州區開展“科普大篷車”進校園活動,將科學實驗、科普展板和互動體驗項目帶進校園、帶到學生身邊,學生可以近距離感受科技的無窮魅力。區科協精心準備集觀看、演示、操作、體驗于一體的科普展品和“防災減災”“安全常識”“航天精神”等方面的科普展板,以及機器人、機器狗表演和科普儀器體驗等互動展示項目,通過科普講解、現場演示和動手實踐,將電磁感應、光學現象等復雜科學原理簡單化、趣味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編程魅力。開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邀請科學家、科技人才等走進學校,與學生分享科研經歷和創新成果,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濃厚興趣。每年定期舉辦科技文化節,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普講座、科普征文、小發明展覽、科學素養競賽等科普活動,營造學科學、愛科學的濃厚氛圍。以國家、省、市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為契機,為學生搭建培養科創興趣、提高科創素養的共建共享平臺。2024年,全區學生在各級科創大賽中獲獎1800多人次,武威二十四中學生團隊的“沙漠生態修復智能監測系統”項目受到專家一致好評。該項目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對沙漠生態修復過程實時監測和數據分析,展現了學生扎實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
以“三個一”為杠桿,深度融合科學教育
涼州區立足“大科學”理念,構建起社會大課堂,以“一體系、一閱讀、一機制”為支點,推動科學教育與其他學科、社會大課堂有機銜接,織密“校內外融合”科學教育網格,深耕科學教育“厚度”。
構建“一個體系”。課程是培養人的重要載體。涼州區基于城鄉教育發展共同體這一平臺,一體化設計學校科學類課程、課后服務和課外實踐活動,強化幼小初高學段銜接,探索構建“一橫一縱”大科學教育體系。橫向以科學類課程為基礎,以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為拓展,構建思政、科學、美育、體育、勞動教育和國防教育等為一體的融合性、跨學科、整合式課程體系。通過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打破學科壁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武威十中開展“水資源保護”項目,涉及地理、化學、生物學等多個學科。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實驗分析和方案設計,全面了解水資源保護的重要性,提升學生跨學科綜合素養。縱向注重打造“基礎—啟蒙—拓展—深化—進階”遞進式模式,兼顧課程學段差異與層級銜接要求,學前和小學低年段側重“感知體驗+”,小學高年段和初中段側重“理解應用+”,高中段側重“項目創作+”,初步構建起幼小初高各學段貫通推進的科學教育體系。學前階段,通過游戲化科學活動培養幼兒科學興趣;小學階段,注重科學實驗操作能力培養;初、高中階段,引入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升科學素養。這種遞進式教育模式,為學生提供連貫的科學學習體驗,在創新、創造的濃厚氛圍中激發學生的探求欲和創造力。
落實“一項閱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加強中小學科學閱讀,不斷拓展青少年科學領域閱讀的廣度和深度,是全面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在“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基礎工程。涼州區把科學閱讀融入甘肅省中小學閱讀實驗區建設,充分利用公共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社區閱覽室等場所,在校園樓角、走廊、過道等處設立“快樂書吧”“漂流書屋”“好書驛站”等開放閱讀區,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閱讀科學書籍;同時科學讀物反作用于科學教育,兩者“共生”一體、相互促進、螺旋上升,深化學生對核心知識的理解,拓寬學習科學的邊界,有力推動科學閱讀與學校文化建設、課堂教學改革、教研活動有機結合,讓科學閱讀成為學生思維成長的加速器和賦能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的“新質生產力”。在鼓勵中小學生大量閱讀科學書籍的基礎上,科學設計有價值的科學探究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健全“一個機制”。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基礎,社會教育是一個人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涼州區積極盤活家庭教育資源,選樹在科技創新、科學教子等方面有代表性的家庭教育典型,打造多渠道傳播展示平臺,鼓勵家長開展家庭科學教育和親子科學研學等活動,積極發揮家庭教育的基礎性作用。依托家庭教育導師團,通過開發系列家庭科學實踐活動、舉辦全區家長科學教育講堂等,向家長普及科學知識,打造“家門口”科學教育陣地。積極開發社會大課堂資源,鼓勵社會制作“科學公開課”等類型豐富的教育資源。將博物館資源有效轉化為教學資源,推動博物館資源與學校教育需求有機銜接。武威市博物館精品課程《從銅奔馬看涼州文化》走進部分中小學,以漢代武威歷史為主線,將課本知識與本土文化相結合,通過多媒體課件、文物仿制品展示和互動問答,生動講述“銅奔馬”等珍貴文物背后的故事,讓歷史文物“活”起來,彰顯博物館“第二課堂”的教育功能,為館校協同育人提供生動范例。強化館校合作共建,充分利用科技館、博物館等社會資源優勢,為學校提供有益補充。科技館相繼推出漢服文化結合剪紙藝術、燈光隧道、DIY·我的年畫、光影探索·科技館觀影奇旅、跟著數字去冒險等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特色十足的實踐活動,充分發揮科普特色教育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文化、地方歷史緊密結合,不僅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更在他們心中種下“價值觀”的種子。同時,鼓勵學校與社區合作,利用社區資源開展科創教育,邀請社區內藝術家、工匠、藝人參與科學教育指導,推動形成學校主導、家庭盡責、社會支持的協同育人機制。
以“五個要”為切口,發展特色科學教育
科學教育在不同地區之間存在明顯不均衡現象,通過區域特色化發展,可以加強中西部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師資隊伍素質和能力,從而縮小東中西部科學教育發展差距,促進高質量科學教育體系建立。涼州區始終堅持“南護水源、中建綠洲、北治風沙”方針,緊盯素養導向,注重潛質喚醒,立足地域特點,全面實施基于探究實踐的科學教育,研學融合“理論認知+場景驗證”的獨特設計,讓課本知識在真實場景中鮮活起來,打造出“科學教育見長、人文素養厚重”的嶄新“角度”。
“一要綠”—南部沿山區的生態實踐。南部山區學校,依托南部山區碳匯林基地建設,廣泛開展森林保護、水資源涵養、補植復綠、節能減排等“生態+”綜合實踐活動,做深“生態+”特色教育文章,引導學生身體力行踐行新發展理念,投身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
“二要技”—中部沿川區的科技體驗。中部沿川區學校,組織學生走進科技農業示范區、千畝日光溫室基地、武威重離子中心等科技前沿陣地,創新開展“農業+”“醫學+”等科普實踐活動,做優“農業+”“醫學+”等特色教育文章,引導學生近距離領略科技破解生活難題、賦能鄉村振興的偉大壯舉。
“三要地”—北部沿沙區的治沙實踐。北部沿沙區學校,立足騰格里沙漠治沙現場,創造性開展草方格壓沙造林、光伏治沙等“生態+”“林業+”“新能源+”等綜合實踐活動,做寬“生態+”“林業+”“新能源+”等系列特色教育文章,引導學生體驗荒漠化治理,理解新質生產力。
“四要智”—歷史文化與科技融合。全區學校緊緊圍繞區域內東漢銅奔馬、西夏銅火炮、西夏泥活字印刷術、天梯山石窟等豐富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讓科學課走進科技館、博物館,各學校以“解碼銅奔馬里的科學密碼”為主題,創新開展“科學教育第一課”和“科普+”“藝術+”“歷史+”等特色研學實踐活動,致力于打造中小學“研學實證+創意實踐+專家講堂”三維課程體系,推動構建“文化認知—科技解構—創新轉化”科教融合新范式,讓孩子零距離體驗中華歷史的厚重,親身感受科技的魅力。
“五要資源”—校本課程的多元開發。各學校以名勝古跡、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和現代化建設成就為主線,因地制宜開發特色校本學習資源,如科學親子實驗、葡萄酒釀造技術、農耕實踐、水磨坊原理、地震科普、草格壓沙技術等,滿足學生多元化個性化學習需求,呈現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科學教育新局面。
以“三個一”為突破,創新驅動科學教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這是新時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部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必由之路。涼州區既著眼長遠發展,向內“強筋壯骨”,又立足區域實際,向外“挖渠引水”,努力彰顯科學教育的“力度”。
構建“一種新模式”。涼州區強化政府引領,成立以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科學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整合各方資源,推動形成社會化協同、跨部門合作、多要素配置的科學教育新生態。拓展高端合作,先后與甘肅省教科院、甘肅省電教中心、西北師范大學教科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聘請高校和科研院所專家擔任指導專家。與上海浦東新區、貴陽市云巖區等地建立教育深度合作項目,細化合作內容,廣泛尋求專家智力支持,創造性構建起“黨委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學校”四位一體的G-U-I-S科學教育新模式。2023年以來,區財政累計投入資金2200余萬元,切實保障實驗區建設。
建強“一支新梯隊”。教育大發展,教師是關鍵。涼州區通過人才引進、公開招聘等形式配齊配強科學教師。依托14個科學名師工作室,以主題教研強化引領帶動,開展教師培訓和教學觀摩,打造理念先進、業務過硬的科學教育隊伍,努力讓名師工作室成為全區優秀青年教師集聚地和科學骨干教師孵化地。建強科學教師團隊,持續打造由省內外知名專家、區域內科技人才智庫、企事業單位科技人員、區內名師、科學副校長、科技輔導員、研究生支教團、從事科技工作的家長、科技講解員等構成的科學教育人才梯隊。以中小學科學教育實施策略、科學課程教學研究、跨學科實踐活動、實驗評價等為重點,深入推進課題研究,推動科學教師專業化成長。舉辦中小學科學素養大賽,常態化開展中小學生科普講解活動,舉辦“涼州智慧講堂”5期,聘請省內外專家68人開展專題講座活動,有效提升師生科學素養。
建設“一個共同體”。教育可通過數字化技術實現資源共享、機會均等、教育公平。涼州區以國家和甘肅省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為載體,提供多元化、數字化科學教育資源供給。全力建設教育城域網、學生創客空間和科學創新實驗室,深化學校教學改革,突破單體學校局限,以加快融入人工智能要素為突破口,推進全區12個城鄉教育共同體內課程、教學、師資、教研等優質要素流動重組,傾力打造科學教育實踐基地。廣泛開展AI應用培訓、教學研討、觀摩交流等活動,營造全員全程全方位科學教育濃厚氛圍,切實增強科學教育“熱容量”,讓邊遠鄉鎮、薄弱學校學生也能享受到優質資源。優化數字智慧支持體系,著力推進人工智能賦能科學教育,開發面向全體師生的科學教育智能體,為教師教學提供AI助手,為學生學習提供AI學伴,助力科學教育向縱深發展。
當前,科學教育正迎來歷史機遇,要推進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使命要求,不斷完善科學教育短板,打造科學教育新格局。未來,涼州區將持續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以科學教育為抓手,進一步優化科學資源配置,強化科學教育師資建設,創新科創實踐活動,推動數字賦能科學教育,全面提升區域科學教育質量,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助推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教育力量。
(閆婧華系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教育博士,正高級教師;劉國慶系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教育局黨組成員、區電化教育館館長,正高級教師;岳磊系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科學教育教研員,正高級教師)
《人民教育》13-14期,原標題為《甘肅涼州:“四輪驅動”開創區域科學教育新格局》,有修改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