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特約通訊員 陳國廣)“以前開家長會要去鎮上學校,我爸媽在外打工總趕不上。這次老師直接來村里講,爺爺奶奶也聽得懂,還知道了我在學校畫的畫得了獎!”近日,云南省硯山縣者臘鄉夸溪村的留守兒童小梅開心地說起了暑假村里開的家長會。這個暑假,硯山縣首創的“村級家長會”模式在全縣110個村社的1093個村組遍地開花,將教育的溫度直接送到了村民的家門口。
對于常年在外務工的李家順來說,這次回阿猛鎮迷法村參加的家長會意義非凡。“以前頂多打電話問問娃的成績,心里總覺得虧欠。這次會上,老師不光講了娃的學習,還教我們怎么跟孩子視頻聊天才不冷場,怎么跟老人配合管娃。”李家順感慨說,“聽了其他家長的經驗,我才知道光問‘考幾分’不行,得多關心娃在學校開不開心、交了啥朋友。老師還把娃的作業本帶來給我看,看到他進步那么大,心里特別暖。”
作為深入村寨的教師之一,平遠鎮大新小學教師張素梅對村級家長會帶來的變化感受深刻。“以前在校內開家長會,來的多是爺爺奶奶,溝通有困難,很多年輕家長長期缺席。現在把會開到村里,覆蓋面廣了,氛圍也完全不同。在村小組的活動室、祠堂甚至大樹下,我們跟家長、村民圍坐一起,他們更放松,提的意見也更直接。這些來自一線的聲音,有利于我們調整教學和管理方向。”
江那鎮中心學校校長付能晶則看到了更深遠的影響:“這不僅僅是開個會。它像一座橋,讓學校真正走進了鄉村的土壤。通過村小組干部和志愿者的參與,我們動員了1700多人的力量,把教育的理念滲透到每個角落。家長對學校的信任感增強了,村里尊師重教的氛圍濃了。這對我們鄉村教師是莫大的鼓舞。”
對于孩子們,村級家長會帶來的最直接感受是“被看見”和“被關心”。小峰在維摩鄉長嶺街村的家長會上,看到在外打工的爸爸認真記筆記的樣子特別自豪:“我爸以前總說忙,這次專門請假回來開會。老師表揚我勞動積極,我爸可高興了,還跟老師保證以后多給我打電話!”
作為文山州教育改革的首創探索,村級家長會已從最初的嘗試發展為一項常態化機制。通過“鄉鎮統籌、村社協作、學校主導、家庭盡責”的模式,建立了問題反饋清單,著力解決家校共育的“最后一公里”難題。“硯山將持續優化內容和形式,并期待這一立足鄉村實際的‘硯山模式’,能為更多地區提供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有益借鑒。讓學校、家庭、村莊真正擰成一股繩,共同托起鄉村孩子充滿希望的未來。”硯山縣教育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凌濤說。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