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國際化的不斷推進,中外合作辦學已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兼具國際視野和全球勝任力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業作為衡量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關系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成效,更關乎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國家未來。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但由于其教育模式、課程體系等方面的特殊性,也對就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深入探索并持續優化合作辦學項目就業工作,成為提升中外合作辦學效能、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重要課題。
圖1:學院與全校畢業生境外深造比例
圖2:學院有出國留學經歷畢業生與全體畢業生的境外深造比例
北京化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依托中外合作辦學特色,秉持“以國家戰略為導向,以學生發展為本位”的工作理念,構建了“全員參與、全程貫通、全域協同”的就業育人體系,多年來畢業生就業質量穩步提升,近三年平均畢業去向落實率達98%以上,累計輸送215名學生赴QS百強高校深造。本文以該院為例,深入剖析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畢業生的就業特點與挑戰,并提出就業工作“三全育人”機制優化路徑,以期為高校就業工作提供借鑒。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畢業生就業特點
其一,畢業去向以境外深造為主。
以北京化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本科合作辦學項目為例,自2018年第一屆學生畢業以來,7年間,項目畢業生境外深造比例達49.89%,遠高于全校平均比例(9.03%),是學校境外深造比例最高的學院。
除2021屆外,本科最后一年有出國留學經歷的學生群體,境外深造平均比例為82.78%,遠高于全部畢業生的平均境外深造比例(52.31%)。2021屆學生因不可抗因素,最后一年是在國內以線上形式上課,境外深造比例與當屆全體畢業生幾近持平。
為了解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學生的境外深造意向,我們對學院本科生入學及畢業時分別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729份。結果顯示,入學時有84.09%的學生有境外深造意向,畢業時該意向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在58.98%的較高比例。
其二,考研挑戰相對較大。
合作辦學項目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但學分要求較高。由于生源質量存在客觀差異,這種差異在后續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會逐漸顯現,特別是在考研備考階段,基礎知識儲備不足的學生會面臨更大挑戰。加之合作辦學項目通常課程安排緊湊,其較高的學業負荷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學生考研復習的時間和精力,從而進一步增加了備考難度。數據顯示,第一屆學生畢業以來的7年間,學院學生國內升學比例為15.90%,全校平均值為39.47%。
其三,應屆生擇業時間短,就業時間遲。
對于最后一年赴境外學習的學生而言,時間沖突和空間限制往往使他們錯過了應屆考研和校招的黃金期。具體而言,國內考研時間一般在每年12月末,校招高峰期則在秋季9-10月和次年春季3-4月,而出國學生在這一時間段正忙于國外課業學習,加之跨時區、跨地域的現實障礙,其難以及時有效地參與考研系統備考、校招網絡在線申請及與用人單位溝通面試等關鍵環節。這不僅使其錯失了許多機會,也直接導致了應屆畢業生整體擇業時間短,就業時間遲。
其四,個性化需求多,就業范圍寬。
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多具備良好的成長背景,擁有較為活躍的思維,這使其在就業選擇上展現出較強的多元性。他們不僅關注國內就業機會,也積極尋求國際舞臺上的發展;既考慮傳統的職業領域,也勇于嘗試將個人興趣與職業發展相結合。這種就業特點的形成,主要得益于項目的國際化教育和跨文化培養模式,但這同時也對學院的就業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五,緩就業、慢就業現象突出。
中外合作辦學本科生群體中,部分家境條件優越的學生表現出較為被動的就業態度。這類學生往往存在以下特征:一是職業規劃意識相對薄弱,更注重個人興趣或生活質量;二是對就業崗位的工作環境、薪資待遇存在較高預期,認為普通就業機會難以匹配自身教育投入;三是由于家庭經濟支持,在擇業過程中擁有更大的緩沖空間,導致就業主動性不足。這類心態進一步加劇了緩就業、慢就業的現象。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就業工作“三全育人”的路徑優化
第一,實施“協同聯動機制”,實現全員育人。
《教育部關于做好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各地各高校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重中之重、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明確提出“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強化統籌部署”“強化協同聯動”“強化高校責任”“調動全校力量形成全員促就業工作合力”等具體要求。為此,高校須統籌協調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四個維度的資源與對象,形成全員參與、協同聯動的就業促進機制,構建多層次的育人共同體。
從社會維度,學校應充分調動校友和企業資源,發揮優秀校友榜樣作用,建立長效校企合作機制。通過訪企拓崗專項行動,組織領導干部、院系負責人、輔導員等深入企業一線,實地調研企業用人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內容,確保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建立企業導師制,誠邀企業專家參與課堂教學、學職規劃、畢設指導等關鍵環節,幫助學生掌握行業前沿知識和實用技能,提升就業競爭力。此外,學校應著力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且深入的合作關系,通過共建實習就業基地等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更高質量的實習和就業機會。學校還可定期邀請企業和校友參與校園雙選會、校友分享會等活動,搭建學生與企業、校友的直接對話平臺。通過以上措施,有效整合社會資源,為畢業生就業提供堅實保障。
從學校維度,各崗位的教育主體都應成為就業育人的主要力量。其中,黨政團學干部應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定期分析研判,并在此基礎上科學制定就業工作頂層設計,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強化資源整合與部門聯動,為就業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組織保障。專業課教師應將就業能力培養融入教學全過程,結合行業需求優化課程內容;外籍教師可充分發揮國際化資源優勢,在指導學生申請境外院校、撰寫推薦信、對接國際就業機會等方面提供專業支持;輔導員應深入了解學生職業規劃需求,精準把握個體差異,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和服務支持。通過定期開展深度輔導、職業測評等方式,建立學生職業發展檔案,幫助他們制定切實可行的短期和長期學業職業規劃,及時推送最新的留學政策、市場動態和用人單位需求等關鍵信息。同時,要加強與學院就業導師專家庫中資深教學教務、班主任、就業指導教師等的溝通協作,為學生提供包括學業規劃咨詢、職業發展咨詢、創新創業咨詢等多方面的定制化就業服務。對有意愿參軍入伍、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的學生,要積極與相應部門協作,提供從政策解讀到報名審核的一站式服務支持。此外,心理健康教師在就業工作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可通過心理輔導、壓力疏導等方式,幫助學生做好心理調適,增強自信心和抗壓能力,在職業規劃和求職過程中提供專業的心理支持,為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從家庭維度,建立常態化家校溝通機制,搭建家校聯動育人平臺,盡可能減少擇業、就業信息差。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念,引導其正確認識“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策略,摒棄“唯學歷論”“唯薪資論”等片面觀念,更加關注學生的職業興趣和發展潛力,支持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等多元化發展路徑。同時,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就業指導,使其從“被動焦慮”轉向“主動參與”,從“經濟支持者”轉為“職場協作者”,分享職場經驗與行業洞見,幫助學生明確職業方向、提升就業競爭力。此外,還可發揮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家長群體的資源優勢,助力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
從學生維度,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尤為重要。就業觀是大學生對職業選擇和發展的根本看法和態度,直接影響其職業規劃和就業行為。因此,高校須構建全員協作的就業觀教育體系,通過多維度滲透與立體化引導,幫助學生修正認知偏差,重塑價值取向。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立足課堂教學主陣地,將愛國主義教育、職業理想教育融入思政課程,并結合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等國家戰略需求,引導學生理解個人職業選擇與社會價值實現的內在關聯。輔導員則須依托第二課堂深化實踐育人,將感恩教育與勵志教育貫穿日常教育活動始終,以鮮活事跡和榜樣精神引導學生自我審視,重構職業價值排序。就業創業指導課教師要通過系統化的課程設計,激發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主動意識,鼓勵學生培養終身學習的理念,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重提升。
第二,實施“分段引領機制”,實現全過程育人。
以高質量就業為目標導向,建立以低年級為主的趨同培養框架和以高年級為主的分類培養框架,確保就業指導貫穿本科培養四年不斷線,實現全過程育人。
低年級階段,搭建“目標導向—能力筑基—價值浸潤”三位一體的趨同培養框架。大一階段為學業管理階段。依托新生入學教育、專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專業認知與自我認知,了解自身特性與未來學職發展的內在聯系,形成初步的學職規劃目標。這一階段重點關注學生學業成績提升、語言能力培養和國際化能力的開拓。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班團活動、黨建團學教育、志愿服務等助力學生厚植家國情懷,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新生“澆好水”。大二階段為規劃管理階段。此階段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未來規劃,通過專業課程學習、學科競賽、講座交流等,尋找自身優勢與未來職業發展的契合點,形成更加清晰的學職規劃目標。這一階段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包括但不限于科研能力、實踐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鼓勵學生關注時事熱點,探討全球性問題,學會以否定之否定的辯證主義方法理解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通過參與國際會議、國際交流項目,舉辦國際文化體驗活動等,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不同教育體系和文化魅力的過程中,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文化自信,將家國情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確保學生“發好芽”。
高年級階段,搭建“分類定向—精準護航—學職銜接”循序漸進的分類培養框架。大三階段為分類管理階段。分類管理學生發展,有針對性地做好留學指導(如成績評估、院校篩選、文書撰寫)、考研指導(如考研擇校、備考策略、時間規劃)、就業指導(如簡歷撰寫、面試技巧、公考政策)等。特別對在大四階段有出國意愿的學生,要重點做好其考研或就業的職業發展時間軸重構計劃。對于有考研規劃的學生,要將考研備考時間整體前置6個月,在大三階段完成70%的基礎知識儲備,并確保在境外學期開始前的暑假完成核心專業課一輪精講。進入大四,可利用碎片時間專注強化沖刺。同時,充分發揮境外學習環境的語言優勢,提升口語表達和專業詞匯積累,為英語考核做足準備。對于有就業規劃的學生,優先推薦如國際組織合作項目、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等優勢就業機會,并加強求職技能培訓,特別是網絡在線申請和模擬面試技巧等,幫助他們有效應對境外學習導致的求職時間沖突問題,提升就業競爭力。這一階段,需要注重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可通過校企合作實習強化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通過創新創業大賽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等,引導學生“長好枝”。大四階段為就業管理階段。一方面要做好大四出國學生的教育管理與服務優化,開展行前教育,通過線上平臺建立定期溝通機制,協助解決學生留學期間的實際問題。另一方面,重點聚焦就業資源的深度對接與精準推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和校企合作,如學院每年舉辦的國際學職發展節,邀請世界各地知名高校招生負責人、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等進校與學生們面對面交流,現場提供海外院校咨詢、企業招聘咨詢、留學規劃咨詢、學長經驗分享和就業指導咨詢五大專項服務,為學生的人生規劃增添更多的可能性。及時發布就業信息,建立“一人一策”動態檔案,進行就業狀況跟蹤反饋。對于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如經濟困難、身體疾病等),聯動校內外資源提供定制化援助方案,確保教育管理服務的公平性與包容性。同時,加強畢業離校教育,幫助學生實現從“校園人”到“職場人”的順利過渡,保障學生“成好材”。
第三,實施“陣地建設機制”,實現全方位育人。
中外合作辦學就業工作應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牢固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位”的工作理念,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和載體,推進就業育人工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校內校外聯動、課上課下結合、線上線下融合的多層次、多維度育人格局,切實增強就業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好地引領學生成長成才,服務學生職業發展。
一是構建校企合作陣地,深化產教融合與國際資源對接。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定向合作,共建實習就業基地,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實踐平臺和實習就業機會。定期舉辦企業開放日、行業論壇等活動,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企業文化和行業需求。邀請企業高管、行業專家開展專題講座和工作坊,分享行業前沿動態和職業發展經驗,幫助學生把握市場趨勢,明確職業方向。
與留學服務機構建立戰略合作,為學生提供海外教授講座、留學申請指導、背景提升、語言培訓等一站式服務,助力學生拓展國際視野,增強名校申請競爭力。同時,邀請留學歸國學長回校座談,分享海外學習、實習和就業經驗,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國際化職業素養。
二是構建實驗競賽陣地,打造實踐能力與創新思維的雙驅引擎。根據專業特點搭建創新實踐平臺,如機器人創新中心、生物創新工作室和工業設計創新中心,配備專業指導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國內外高水平學科競賽,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創,以課上課下結合的創新實踐平臺提升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定期舉辦校內創新項目路演和成果展示活動,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培養團隊協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構建服務平臺陣地,搭建數字化就業支持生態系統。建設數字化一站式就業服務平臺,整合留學信息、招聘通道、就業創業政策、國際實習項目及第二學士學位等多類資源,建立全面、精準的就業資源庫,確保學生能夠高效獲取高質量的就業機會;開設線上職業發展課程與咨詢服務,涵蓋就業能力測評、簡歷優化、網絡在線申請技巧、面試輔導及心理疏導等服務內容,為學生提供便捷高效的線上支持;借助線上平臺搭建“就業創業指導課”知識圖譜,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精準的學習資源和深度的學習體驗;提供涵蓋網上簽約、檔案派遣、戶口遷移等流程的圖文指南、視頻教程及模擬操作,幫助學生突破時空限制,在線一站式完成畢業流程中的各個環節,實現從就業指導到畢業手續辦理的全流程貫通,全面提升就業服務效率。(作者鄭瑋系北京化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專職輔導員,于躍系北京化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兼黨總支副書記)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9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