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尹曉軍 通訊員 林娜)夜幕降臨,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月牙泉景區人潮涌動、熱鬧非凡。來自安徽的李女士未曾預料,自己會在大漠中親歷一場萬人共唱的震撼場面,“我就是為了這場大合唱專程來到敦煌的。”她向西北師范大學實踐團成員興奮地說道。
今年暑期,西北師范大學“尋跡敦煌 傳薪鑄魂”敦煌文化研學實踐團走進敦煌,開展文化研學調研,并先后赴當地景區、文保單位、媒體和高校,通過實地調研、對話交流和沉浸體驗,深入感悟敦煌作為文明交匯地的歷史文脈與當代創新,探尋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與青春表達。
敦煌文旅的“出圈”,離不開其自身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本館以‘華戎交匯的都市’為主題,館藏文物13524件(套),其中一級文物138件(套)。”在敦煌市博物館,講解員劉學雪向游客介紹道,作為古絲綢之路的“咽喉鎖鑰”,敦煌自古以來便是不同文明和多元文化交融之地。
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外國的游客絡繹不絕。“孩子一看到懸泉置遺址出土文物就特別興奮,說在課本里學過。能親眼見到實物,感覺歷史離我們特別近。”趁著暑假,來自上海的王悅婷帶著孩子來到敦煌親身感受“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的壯美。
“真正體現了多種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的交融。”來自安徽的王晨舒對佛教文化特別感興趣,他對融合了佛、儒、道元素的北涼石塔格外著迷。
這種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不僅靜默陳列于館內,更生動綻放在敦煌的各個角落。陽光下的鳴沙山月牙泉景區,隨處可見身著“飛天”“西域”服飾的游客,以蒼茫大漠和駱駝隊為背景,拍攝獨具韻味的旅拍大片。
四川游客吳玉玉向實踐團分享:“這里的妝造價格合理,而且不是‘流水線’作業。三天內可以不限次數進入景區,我們的行程可以很靈活,一切都很自在。”
良好的游客體驗,離不開規范、透明的旅游市場環境。實踐團在敦煌市看到,各景區、夜市及經營場所隨處可見清晰的價格公示牌與投訴舉報電話,市監部門執法人員常態化開展執法檢查,嚴厲打擊欺客宰客、虛假宣傳等行為。
一系列措施有效凈化了市場環境,讓游客玩得放心、消費得安心,也為“敦煌文旅”贏得了口碑與信任。一位駱駝商販感慨道:“停車場改造、駝道優化,還安裝了降塵噴淋和霧炮機……景區環境越來越好,來的游客也越來越多。”
在敦煌夜市,民警主動為游客充當“拍照支架”,贏得連連稱贊。
“敦煌的服務真的很到位,晚上出景區不好打車,當地開通了免費直通車;衛生間、垃圾桶隨處可見,干凈舒適,特別方便。”實踐團成員石琳深有感觸地說。
近年來,敦煌還將目光投向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與體驗延展,通過創新業態、豐富場景,持續開發大型演藝、文化空間、研學實踐等多元項目,不斷延伸文旅價值鏈,增強游客沉浸感與文化獲得感,真正實現從“單一觀光”到“多維體驗”的跨越。
“很美,很盛大,很‘敦煌’!”剛剛從室內情景體驗劇《又見敦煌》現場走出來的河北游客董冰飛深受震撼,“演出完美再現敦煌壁畫的光華,沉浸式體驗讓人仿佛穿越千年。”
在城市的另一邊,敦煌書局、敦煌印局、沙州藝境等文化新地標陸續建成并投入運營,為游客提供更豐富的文化體驗。實踐團成員鄭雨萱手持剛完成的明信片欣喜地分享:“印章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情感與美學的紐帶。我可以自由組合‘飛天’與‘藻井’,表達獨特的敦煌美學。”
實踐團成員表示,從文化“出圈”到產業“破圈”,敦煌正以深厚文化為基、創新業態為翼,不斷拓展文旅融合的邊界與深度,走出一條文化賦能、產業興城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