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鄭翅)9月10日,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期間,第四屆生態環保產業服務“雙碳”戰略院士論壇在北京首鋼園舉行。作為服貿會主論壇之一,本屆論壇以“科技領航啟新程,智綠融合創未來”為主題,聚焦“美麗城市”與“低碳園區”兩大示范場景,探討行業全面綠色轉型路徑,涵蓋減污降碳前沿科技及數字化技術,共享低碳發展理念,共商綠色未來系統性解決方案。
在主旨報告環節,與會專家圍繞石油石化綠色低碳發展、AI賦能大氣成分遙感技術進展、數智賦能水處理裝備制造業壯產升級等主題進行了科技交流和分享,結合研究領域、研究成果、實踐案例,深刻闡述生態環保產業服務“雙碳”戰略的最新科技進展以及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等方面的經驗。
“過去我們靠經驗,后來借助中端計算機輔助,如今邁進數智驅動時代。”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任洪強認為,水處理裝備的發展軌跡已從早期純進口,到中低端國產化,再走向未來智能化與集成化并行,產業面臨的效率、清潔性、適應性、智能化和標準缺失等短板,都將在數字化浪潮中獲得新的解決方法。
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學術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環境科學與光電技術學院院長劉文清在題為《AI賦能 大氣成分遙感技術進展》的報告中,總結了大氣環境監測需求變化,介紹了光譜學技術、衛星技術等在大氣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及案例,并表示,未來需構建多維度大氣環境綜合研究系統,提升大氣成分立體監測能力,發展AI數據融合技術,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支撐。
浙江工業大學校長高翔在題為《數智賦能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報告中,深入闡述了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在綠色低碳領域的創新應用和人才培養路徑。人才培養方面,AI技術正重塑教育生態,推動教學模式和培養體系變革。科技創新方面,AI等數智技術為綠色轉型發展帶來了新機遇,通過與能源、交通、工業等行業的融合發展,在氣象—能源模型、可再生能源發電預報等多個應用場景中取得了顯著成效。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郭承站表示,未來將從引領、推動、行動三方面發力,加強院士對環保產業的賦能。聚焦節能減排、綠色低碳技術研發,突破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關鍵技術,深化“政產學研用”融合機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