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剛過,地處渭北旱塬的陜西省渭南市合陽縣南溝社區的果農們就忙開了,這里是當地出了名的紅提葡萄種植村,每年有1500余畝的葡萄走向市場。正是靠這滿樹的“致富果”,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
“鄉親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紅火,這可都要從10年前我們這里來了一群大學教授說起。”南溝社區黨總支書記肖萬順說。2012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合陽縣定點幫扶工作正式啟動,南溝社區的葡萄產業發展也迎來轉機。
南溝社區地處葡萄種植適宜帶,村里合作社流轉土地建設的1500余畝葡萄園——富源農業產業園,在西農和合陽縣政府幫助下成功申請市級產業園,為一大批村民提供了再就業崗位。
“種葡萄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新希望,全家一年的收入現在都靠它呢。”葡萄種植大戶申萬倉說,“西農的葡萄專家張宗勤教授常年在合陽開展工作,從修枝剪枝到疏花疏果,從病蟲防治到水肥管理,張老師都手把手地教我們。”
為了幫助南溝社區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西農派駐社區的第一書記張華海創新經營方式,推行“支部+園區+合作社+農戶”的集約化發展模式。為了改變陳舊觀念,提高農民積極性,他專門設立了“示范戶”,用事實說話,用利潤證明,只要農民收入上去了不愁沒人跟著干。他通過學校引進200余萬元資金,幫村里完成葡萄種植設備升級,建設了高效節能智慧冷棚、配套水肥一體化系統、補光系統和智能控制系統,為園區176個冷棚安裝了自動卷膜機和迷霧系統。
“我種了15畝地,原來打藥需要兩天,裝了迷霧系統后,半個小時就打完了。”示范戶秦紅康高興地說,自動卷膜機實現了一鍵控制,既省錢又省力。示范戶申萬倉通過延伸產業鏈條,20畝紅提賣了47萬元,比直接售賣多收入15萬元。
看著地里晶瑩剔透的葡萄,果農們喜上眉梢,從心底里感謝西農,感謝專家和駐村干部。不僅是葡萄,核桃種植大戶白德法發現核桃樹生了蟲,他帶著蟲害枝條找到張華海,張華海現場聯系學校專家,通過線上診斷確定了病蟲害的種類,并給出治療方案,不到一個星期病蟲害就得到了有效防治。白德法感嘆道:“有張書記在,有學校的專家在,我們心里就不慌,就會有好收成。”
張華海還與學校在合陽的研究生助力團一起四處聯系客商,在園區建立“京東農場直采基地”,讓葡萄從地里直接賣向市場,縮短了產業供應鏈,農民收益大大提升。去年全村葡萄產業總產值1700余萬,較2020年增收300余萬元。
南溝社區富起來了,豐富文化生活、提升基礎設施、美化村內環境成了鄉親們最殷切的期望。截至今年,南溝社區已累計申請100余萬元完成了村部改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升級、行道綠化等工程。
肖萬順指著今年投入使用的新建村部開心地說:“改造后的村部設立了便民服務室、退役軍人事務部、鄉村振興工作室,村民們的業余生活充實起來了。”如今的南溝社區,道路硬化平坦、庭院干凈整潔,西農研究生助力團制作的墻體彩繪扮靚了整個鄉村……
鄉村振興,教育至關重要。2019年以來,西農每年派兩名研究生到南溝小學支教。各學院的專家教授也會來開展勵志報告、心理輔導、法律教育、團隊輔導等活動,尤其是去年學校開展的“昆蟲總動員”“普法校園行”等多場科普講座,深受孩子們歡迎。
此外,張華海還與學校國際學院聯系,開辦留學生口語課程,線上線下同時授課,保證每個班每周至少一節外教口語課。外教口語課得到了學生、家長和縣委縣政府的廣泛認可,目前該課程已逐步推廣到其他鄉鎮小學,共有11名留學生為全縣累計600名小學生每周開展口語支教課。
“十年來的結對幫扶,讓校地雙方真正成了‘親戚’,鄉親們的日子過得紅火了,我們的幫扶工作才算做到位了。”張華海說。
《中國教育報》2022年09月26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