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時光
圓桌對話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重要論斷,圍繞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等作出新的全面部署,明確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為我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指明了方向。
【主持人】
本報記者 韓曉萌 李萍 王若熙 楊桂青
【對話嘉賓】
王 湛 教育部原副部長
陳 鋒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顧紅亮 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馬陸亭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朱旭東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教授
鄔志輝 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
教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基
主持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您怎樣理解這一重大論斷?
王湛:黨的二十大報告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工作,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列為專章進行整體論述、作出整體部署,是報告的一大亮點。
第一,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的新部署,體現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重要戰略意義的深刻認識,對教育是民生更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深層次把握,更加突出了進入新時代教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
第二,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的新部署,與新發展階段現代化的任務特征緊密聯系。進入新發展階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必須大力發展科技生產力,充分涵養人才第一資源,努力激發創新第一動力。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才資源的涵養,創新能力的激發,教育是根本、是基礎。所以報告強調“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
第三,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的新部署,體現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承擔的時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挑戰、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科教興國戰略,充分體現了教育、科技、人才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就能使我們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在風吹浪打中巋然不動,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第四,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的新部署,豐富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內涵,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指明了前進方向。
顧紅亮:首先,教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基礎性支撐。現代化建設需要大量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教育提升國民整體知識和文化素質,為現代化建設源源不斷輸送高質量人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筑好人才之基和知識之基。其次,教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部署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的戰略安排。教育強國建設將在第一步完成,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豐富戰略資源和創新人才儲備。
馬陸亭: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飛速演進,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在這一形勢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科技創新發揮著關鍵作用,教育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必須從戰略高度強調“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教育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作用是一以貫之的,而其戰略性作用主要緣于創新驅動的要求。教育對創新的影響越來越重要和直接,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強國離不開教育強國的有力支撐。
鄔志輝: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是對現代化建設新動能最本質的概括。從邏輯上看,科技的發展關鍵在人才。那么,人的創造力從何而來?答案一定是現代性的教育。現代教育在本質上是解放人、發展人的,所以我們推進教育現代化,就是要培養既有社會擔當又具個性品德的人,實現人的精神解放、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的作用,必須優先發展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以教育、科技、人才相結合的系統思維發展教育,探索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中國教育現代化之路。
主持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請問教育能夠為增強人民獲得感、推動共同富裕作出哪些貢獻?
顧紅亮:教育擔負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使命。當前,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權利,做到幼有所育、學有所教。要聚焦人民群眾對于教育的所需所盼,正視教育領域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現實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期待,持續推進教育公平,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統籌教育資源分配,縮小區域、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完善各級各類教育,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鄔志輝:教育經濟學家已多次證明,教育可以增加個體的人力資本水平,有助于提升個體和社會的教育回報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6年出版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指出,教育之中蘊藏著財富,教育不僅帶來物質財富,更能帶來精神財富。教育可以通過培養每個人的知識技能與勞動品質,為推動共同富裕作出貢獻。因此,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推進優質資源共享。
朱旭東:教育對于推動共同富裕的作用至少包括這幾個方面:一是可以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二是可以更好地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三是可以推動實現個人財富和社會財富的持續增長,四是可以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諧發展,五是可以更好地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等。
主持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教育應當如何貫徹這一要求?
陳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融入課堂、教材、校園環境、校風建設等各方面。我們要建設的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屬于馬克思主義范疇,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要首先在教育中強化起來。
顧紅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體現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價值追求,體現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體系,融入教材和課堂,融入校園文化,融入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細落實,使之轉化為青年學生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轉化為課程思政內容,把價值觀教育和知識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過程,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
主持人:根據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在提升公民道德,加強家風建設,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方面,家庭、學校和社會該如何發力?
陳鋒: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公民道德建設是基礎性工程。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教家風最先塑造每個人。家庭要涵養良好家風,充分利用中華傳統美德資源,宣講德行故事,對學生的私德和公德進行積極的濡化。學校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滲透力,把提高學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作為硬指標、硬任務,頂層設計、長遠謀劃。社會要為提升公民道德,加強家風建設,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等,營造健康向上的和諧環境和文明風尚。
朱旭東:要通過提高家長的家庭建設能力,增強家庭文化建設水平,從而促進家風建設;通過家庭、社區和學校的一體化行動,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通過家校立體化溝通網絡,弘揚勞動、奮斗、奉獻、創造、勤儉節約五種精神。
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主持人:如何理解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王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這種新發展格局,對人才數量、質量和結構都提出了新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一支數量足夠、質量精良、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培養如此龐大的高質量人才隊伍,必須主要依靠我們自己的教育體系。
因此,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是新階段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任務。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必須通過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提升辦學條件、課程教材、教學科研、師資隊伍和教育治理全要素的質量,走中國特色的教育現代化之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培養人才并不是“閉關鎖國”,而是要與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結合起來,學習借鑒世界各國發展高質量教育的成功經驗,吸引、會聚各方優秀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設人才強國。
顧紅亮:第一,國家的創新發展靠高水平人才。人才是自主創新的關鍵所在。缺乏人才,自主創新無從談起。在國際科技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中,人才是一個重要指標。我們必須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一步提升綜合國力。第二,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的需求是全方位的,而且在不斷更新。我們必須主要依靠自己的教育體系來滿足龐大的人才需求。第三,頂尖人才、拔尖創新人才是稀缺資源和戰略資源,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能完全依靠外力培養。我們必須自力更生,強化“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創造有利條件,加大人才自主培養力度,改革人才評價機制,樹立人才培養質量意識,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
朱旭東: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是新時代一項緊迫任務,它既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本質體現,也是對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要求;既是自立自強的人才培養要求,又是人才儲備安全的客觀需求。
主持人:為實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目標,我們應做好哪些工作?
顧紅亮:第一,必須積極營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識、求賢若渴的社會環境,營造鼓勵創新、尊重創造的良好社會氛圍,確保人才自主培養遵循人才成長的規律。第二,要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培養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以他們的高尚道德和人格魅力感染青年學生。
馬陸亭:實現人才自主培養,一要推動辦學模式改革,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二要推動育人模式改革,面向數字化時代,努力實現規模化教學安排下的個性化學習,培養未來新型人才;三要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為人才成長創造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社會條件。
朱旭東:人才自主培養以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既要扎根中國大地,又要開展國際交流;既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又要遵循人才培養規律;既要吸收人才培養的優秀傳統經驗,又要參考人才培養的全球先進經驗;既要提高教師人才培養的創新能力,又要符合教育教學一般要求。
鄔志輝: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問題,本質上是中國教育體系能否培養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所需人才的問題。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迫切需要我們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人才自主培養要加大政策引導力度,探索中國特色的人才自主培養模式和評價模式。國家“雙一流”建設、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等就是在引導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主持人: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您認為時代新人應具有哪些精神品質?應該如何培養時代新人?
顧紅亮: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新時代好青年的四個標準,即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可以將其看作時代新人的重要品質。其中最重要的品質是有理想,即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我們要花大力氣培養時代新人。第一,認真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加大思想淬煉力度。第二,把握正確政治方向,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能力,不斷提高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對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懷有敬畏之心。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第三,積極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實踐,在實戰中經風雨、見世面,練就過硬本領。第四,掌握扎實專業知識,具備人文素養和職業技能,能做到科學決策、精準施策。
發揮教育在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建設中基礎性先導性作用
主持人:教育在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方面,能發揮哪些作用?
朱旭東: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是三位一體的,沒有教育強國就沒有人才強國,沒有人才強國就沒有科技強國。
教育是人才培養的手段,因此教育要在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建設中發揮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基礎性作用表現在,教育培養創新拔尖人才,推動實現科技創新;培養戰略科技人才,滿足國家重大科技戰略需求。先導性作用則表現在,教育通過前沿性、前瞻性的知識創新、思想創新、理論創新、觀念創新,促成前沿和創新型人才培養。
教育在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發揮著牽引性作用,通過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年輕科學家使創新得以賡續,牽引著創新驅動。
教育在科技自立自強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培養人才的質疑精神、審慎思維、愛國情懷、創新品質推動實現科技創新。
主持人:教育在完善人才戰略布局方面,能發揮哪些作用?
馬陸亭:教育在完善人才戰略布局中要發揮各級、各類、各領域、各區域全覆蓋的作用。基礎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底基”。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人才進入社會的“雙車道”。繼續教育是人才在職賦能的“加油站”。高等教育為各行各業培養前端人才,要為基礎理論原始性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實體經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全方位服務,其作用在人才戰略布局中更為顯現和突出。
主持人:教育能夠為我國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作出哪些貢獻?
顧紅亮:第一,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內急需、緊缺學科專業,和世界一流的教育、科技資源進行高水平合作,以更高水平的教育對外開放促進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第二,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和脫穎而出的培養機制,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培養造就一大批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馬陸亭:高等教育在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要扎根中國大地,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通過服務國家戰略形成對建設創新高地的支撐。要著力解決戰略性產業、鄉村振興等發展中的問題,以價值鏈、產業鏈、創新鏈為基礎增強建設創新高地的活力。
鄔志輝:大學,特別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不僅是科研創新的重要基地,更是一流人才的會聚之地,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高地。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大學一方面要創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科研條件和學術氛圍,吸引世界人才向中國流動;另一方面要主動作為,建立開放包容的引才聚才用才機制。
《中國教育報》2022年10月19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