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2月,勞動教育作為教育學學科門類下的新專業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2年版)》。5月,教育部批準開設勞動教育本科專業。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和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成為我國首批設置該專業的兩所高校,并于9月迎來該專業首屆大一新生。這一系列事件背后,既有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扎實推進新時代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長遠布局,又有高等教育領域推進勞動教育專業化發展、進行專業化人才培養的重要探索。本期高教周刊重點關注勞動教育本科專業建設這一話題。
9月28日,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勞動教育專業新生迎來了“開學第一課”——“專業認知課”。這節課,同時也是該專業自設置以來該校所開的“第一課”。
從高考選擇到專業學習,再到就業暢想……任課教師、該校職業教育學院副院長宋改敏,“反轉角色”讓學生主講或提問。針對學生的提問,宋改敏詳細地向學生介紹了勞動教育的國家戰略意義,勞動教育專業設置的背景、人才培養的定位、縱橫統整的課程體系、融合交叉的實踐教學以及專業特色。
“勞動教育這個全新的本科專業,是一場教師和學生真實的相遇與探索,以真實的情感投入教學,以真實的應用改造激活,真教、真學,服務真實世界、現實生活。”宋改敏說。
設置勞動教育本科專業原因何在?專業人才培養秉持著怎樣的目標定位,專業課程體系有哪些特色?先行先試的兩所高校有哪些新探索?近期,本報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試圖為上述問題求解。
搶抓時代機遇 以專業教育培養專業師資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勞動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勞動教育在社會主義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了“五育并舉”的主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批判了“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指出“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問題,強調勞動教育“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
“勞動教育除了本體價值,還承擔著綜合育人的重要功能,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作用。”在長期研究勞動教育的山東師范大學學者王飛看來,《意見》的出臺使得學校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凸顯。
“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于1課時,職業院校勞動專題教育必修課不少于16學時,普通高校勞動教育課不少于32學時。”《意見》和同年教育部為落實《意見》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對勞動教育在大中小學的設置與實施進行了頂層設計,還對勞動課課時作出了明確規定。
勞動必修課的設置,必然要求配備一定數量的專任師資,以保證勞動教育的實施質量。為了配備數量充足、質量合格的勞動課教師,《意見》明確要求“有條件的師范院校開設勞動教育相關專業”,《綱要》也重申了這一要求。
今年4月,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勞動從原來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并發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今年秋季新學期,勞動課正式成為中小學必修課。種田、烹飪、手工,校園、農場、工廠……一時間,“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勞動場景成為校園常態。
勞動課程的頂層架構已經具備,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相應的勞動教育師資從何而來?
“開設勞動教育專業,為大中小學培養勞動教育師資,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務和使命,也是新時代高校發展的重要機遇。”王飛認為,從短期來看,勞動教育教師的主要來源是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偏向勞動與技術教育的教師,有志于開展勞動教育教學的科任教師,以及部分校外勞動模范、勞動技能教師等;從長期來看,為了保障勞動教育的質量,高校應該培養專門的勞動教育教師。
早在2020年,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就敏銳地覺察到,國家關于勞動教育的重大政策變化給勞動教育人才培養帶來了重要契機。同年9月,該校的勞動教育學院成為全國首個開設公共管理(勞動教育管理方向)研究生培養項目的學院,并啟動勞動教育本科專業的申報論證工作。
在申報論證必不可少的調研環節,該校勞動教育學院副院長曲霞帶領團隊通過查閱教育部公開資料計算出一組數據:截至2020年底,即使將“綜合實踐活動”“勞動與技術”“通用技術”等課程教師均算作勞動教育專任教師,全國小學、初中、高中的勞動教育教師合計也只有13.08萬人,遠低于德育(60.92萬人)、體育(71.39萬人)和美育(84.56萬人)等各科教師人數。
“這組數據,充分說明我國勞動教育師資處于嚴重缺乏狀態,也堅定了我們設置勞動教育本科專業的決心。”曲霞說。
勞動教育專業首年的招生情況,從側面印證了社會對該專業前景的信心。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按照“少而精”的原則,計劃該專業每年招收30人,首次招生實際投放名額35個,結果全部錄滿,新生全部報到。并且,高考成績超過生源地一本錄取線的學生人數占錄取總人數的74.9%。
深挖專業內涵 建立交叉復合型培養體系
“當我進入學校官網查詢錄取結果那一刻,說實話既欣喜又迷茫。欣喜我如愿進入了心儀的大學,可又疑惑勞動教育這個專業是干什么的,本科四年能長什么本領。”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動教育專業2022級新生許諾的心聲,道出了社會尤其學生和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
這一問題,從專業建設的角度來表述,就是勞動教育專業的目標定位與培養方案是否清晰。對于具體的學院來說,還涉及到如何組織合適的師資來落實。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設置勞動教育專業的目標定位是,培養能夠在中小學、科研院所、教育管理部門或各類組織機構從事勞動教育相關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曲霞介紹說。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對勞動教育專業的定位是,以工程化教育理念為指導,以學校已有的‘工學完整、師范導向’的專業基礎為依托,彰顯育人導向、專業化內涵與工程化實踐,培養‘一專多能’的勞動教育教師。”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呂景泉表示,這一定位契合學校“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辦學特色,強化學校作為“中國培養職教師資的搖籃”的獨特優勢。“一專”是把專業定位為教育學,培養學生具備進行勞動教育教學的能力。“多能”是充分利用學校國家級工程實訓中心、國家級世界技能大賽中國研究中心以及1638平方米勞動教育綜合情景工作坊等,培養學生以工為主的多項勞動技能。
專業是辦學的基本單元,制定科學、合理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辦好勞動教育專業的前提條件。教育社會學、勞動關系學、金工木工手工實踐、人際溝通方法與技巧、家庭教育學……翻開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勞動教育專業培養方案,圍繞勞動教育師資設計的課程體系可謂“琳瑯滿目”。立體化課程背后,體現的是學校著力構建的交叉復合型培養體系。兩所學校不約而同地把復合型人才培養作為勞動教育專業建設的重心。
“勞動教育專業要突出‘重思政、寬基礎、強應用、多實踐、高素質’的要求。”今年6月,在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舉辦的勞動教育本科專業培養方案專家優化論證會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大良提出,勞動教育專業的培養方案要突出課程體系、教師團隊、培養模式等方面的科學性、前沿性、創新性,體現交叉融合、理實融合、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加強實踐教學,注重科研訓練,拓展實踐教學資源,為學生就業和深造做好充分準備。
“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不同,勞動教育是一個復合性的教育概念。”在曲霞看來,勞動教育專業最突出的特點是復合性,勞動教育專業教師需要具備教育學、勞動科學和技能型學科等背景。
“教師學科背景跨度特別大,實現起來難度也特別大,成為勞動教育專業設置的難點之一。此前學校在全國率先開設勞動教育管理研究生培養項目,匯聚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正好為啟動勞動教育本科培養歷練了師資。”曲霞介紹,為適應勞動教育人才培養,學校對專業授課教師進行了“課程歸位”改革,即整合多學院師資,讓教師“各歸各位”,分別承擔勞動教育專業相關課程的教學任務,有效解決專業多學科交叉復合帶來的師資配置難題。如勞動法課程由法學院勞動法教研組承擔教學任務,勞動關系學課程由勞動關系和人力資源學院教授來講授,各類勞動技能類訓練課程則由酒店管理學院、工匠學院的相關課程教師來承擔。
精準課程設置 突出教育、勞動與實踐融合
開學伊始,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針對勞動教育專業新生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請學生談談自己為什么會選擇這一專業,以及大學生涯最關心什么。
通過對“作業”反饋的統計,曲霞發現,新生中有接近1/3的人沒有報該專業為第一志愿。學生關心最多的,主要是大學四年的學習內容和未來的發展去向。
“專業建設首先要考慮專業口徑與社會職業口徑的對接問題,從而決定課程設置口徑的寬窄度。”王飛表示,勞動教育專業長時期內需求量較大且穩定,高校勞動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應與行業對勞動教育從業者的素養要求相一致,緊密圍繞培養合格的勞動教育教師進行專業布局和課程設置。
“勞動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僅要考慮中小學勞動教育師資的培養需求,還要考慮學科知識體系的內在規律和聯系。”宋改敏介紹,該校以培養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勞動專業技能培養核心任務,形成了縱向貫通、橫向融合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
“雖然課堂學習能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集中系統地掌握勞動教育相關知識,但在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局限在封閉孤立的課堂中進行,容易造成與現實生活的脫節。”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張金剛表示,學校一方面以工作崗位的勝任為導向創新教學模式,強化學生勞動技能的學習和訓練,突出綜合技術技能、職業素養培養,注重教學的實踐性;另一方面,通過工科專業實踐、技能訓練、師范教育技能訓練、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集中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提升學生的專業教學實踐能力,構筑“工科齊備、師范導向”的專業布局和課程設置。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黨委書記劉向兵強調,學校在設置課程體系時,注重突出教育、勞動與實踐屬性的融合。該校為新生設置的課程體系涵蓋三大類型:教育學類基礎性課程、勞動科學類課程與勞動技能訓練類課程。
“勞動教育一定離不開動手實踐、技能淬煉。”劉向兵表示,在學校的勞動教育培養方案中,技能訓練類課程占專業總課時數的31%。實訓課程包括五大實踐模塊——日常生活勞動基礎與指導、生產勞動基礎與指導、服務性勞動基礎與指導、創意設計基礎與指導以及教育教學能力訓練。
“我們希望通過復合型勞動教育實訓,幫助未來的勞動教育教師掌握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領域的基本勞動技術和原理,強化相關領域的創意設計訓練。”劉向兵說。
在王飛看來,對應《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合格的勞動教育教師要能勝任勞動必修課教學任務,科學地組織勞動項目開發與勞動實踐指導活動;要充分了解道德與法治、科學、信息技術等課程中的勞動教育要求,組織好勞動教育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要有效指導、督促家庭開展勞動教育;要與校外兼職教師協同開展好學校的勞動教育工作;還要組織開展好學生勞動素養的過程性評價與學段綜合性評價等。
“課程標準對勞動教育教師的素養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高校勞動教育專業建設任重道遠。”王飛說。
《中國教育報》2022年10月21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