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疊加,全球經濟復蘇依然乏力,產業鏈、供應鏈等仍不穩定。俄烏沖突加快世界格局變化,大國博弈背后的冷戰思維、霸權主義沉渣泛起,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疊加。2022年4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強調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各國要堅定信心,同心合力,和衷共濟,合作開創未來。今年9月,在上合組織撒馬爾罕峰會上,他闡述了全球安全倡議的重要意義,歡迎各方共同參與落實這一倡議。
為破解安全和發展難題提供新思路。全球安全倡議解答時代難題,順應發展需求,回應國際社會共同的安全關切,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全球安全倡議傳承和延續中華民族文化根脈。中華民族歷來沒有稱霸的基因,全球安全倡議蘊含著“和為貴”“協和萬邦”等思想。全球安全倡議揚棄和超越西方傳統的地緣政治安全觀。有的國家執意奉行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在全球安全和地區熱點問題上煽風點火、挑動分裂,而全球安全倡議定位于人類的共同福祉,提倡用和平合作超越強權政治,用開放包容替換集團結盟,用合作共贏代替單邊主義,彰顯了對國際法基本準則的完善。全球安全倡議也豐富和深化了新安全觀的理論內涵。早在2014年,習近平主席就提出要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之后在多個場合對此進行詮釋,并積極推動國際社會形成新的安全觀。全球安全倡議繼承了其核心內涵,強調既要重視一國的自身安全,又要重視人類社會的共同安全,從國內和全球層面構建起系統完整的安全觀,體現了國家情懷與人類情懷的統一。
為完善全球安全治理提供新框架。全球安全倡議的邏輯內涵和價值意蘊豐富且深刻。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是其宗旨要義,為構建全球安全共同體提供了行動指南。一是獨立而不干涉,強調自主平等。全球安全倡議強調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不干涉別國內政。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抵制強權邏輯,探索集體安全下國家間平等的合作方式,努力實現各國的權利、機會和規則平等。二是結伴而不結盟,強調共同安全。聯合國是現行全球安全治理體系的重要組織,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是各國維護和平安全的規則。國際社會必須維護聯合國的權威和地位,維護多邊主義,反對追求一國的絕對安全,強調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同樣重要。三是共贏而非零和,強調可持續安全。習近平主席指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共贏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零和博弈不能兼顧各方訴求。以可持續發展促進可持續安全,就是要保障安全問題的合作不因政局變化、環境變遷等而中斷。四是對話而非對抗,強調包容合作。一方面,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解決危機的訴求,通過對話協商化解分歧,反對動輒使用武力、損人利己的行為;另一方面,消除沖突對抗的意識,從低敏感領域入手,擴大安全利益的匯合點。五是系統而非片面,強調綜合安全。全球安全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網絡等方面,具有不可分割性。面對地區爭端和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生物安全等問題,要運用系統性思維統籌并綜合施策,警惕“黑天鵝”“灰犀牛”等事件的發生,警惕傳統安全問題在新的技術手段下進行包裝升級,努力提高應對錯綜復雜的全球安全問題的能力。
為破解世界和平赤字提供新路徑。大道之行謀大業,全球安全倡議堅定維護世界和平和國際道義。習近平主席始終秉持天下胸懷,2013年,他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聚焦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全球互聯互通。2021年9月,他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強調通過合作解決全球發展問題。2022年4月,他又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強調國際社會要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三大倡議都有助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環顧當今世界,公平正義遠未實現,仍有部分國家依然漠視國際公理,為政治私利攻擊算計他國,這與當前追求和平和發展的時代潮流背道而馳。
改善全球安全治理格局要靠大智慧,要加強集體安全機制建設,在國際規則框架內推進改革。當前,東西方國家參與全球安全治理的能力和貢獻出現相對變化,發展中國家的貢獻日益凸顯,但國際話語權仍嚴重不足。因此,要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和代表性,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全球安全治理體系。隨著全球安全治理的主體變得多元化,還要重視發揮非政府組織和民間團體的作用,增強安全治理合力。
中國是全球安全倡議的提出者,更是維護世界和平的踐行者。中國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中國積極參與國際軍控、裁軍和防擴散進程,反對軍備競賽。在中東問題上,提出促進中東和平穩定五點倡議。在伊核問題上,積極推動伊核全面協議恢復履約談判。在朝核問題上,堅持半島和平機制和無核化。中國一直在履行《核安全公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等國際公約。為共享數字發展機遇,中國提出《全球數據安全倡議》。中國還積極推進國際反恐合作,推動完善極地、太空、深海等治理規則等,充分體現中國始終在踐行合作共贏的理念。
(作者單位分別系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ZD148]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17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