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村教育應緊跟時代步伐,結合本鄉本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鄉村孩子享受優質的教育。作為一所農村小學,近年來,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缸窯鎮中心小學踐行“鄉韻潤澤 幸福綻放”的辦學理念,通過創建鄉韻特色,讓這所原本位置偏遠、教師老齡、資源短缺、理念落后的老校,辦學特色不斷凸顯,辦學成果日益豐碩,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快板進課堂
快板是一門深受群眾歡迎和喜愛的藝術。通過學習快板,學生可以鍛煉藝術表現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鍛煉左右手、左右腦的協調能力,借助公開表演,還能訓練思維,提升身形氣質,增強自信心。
學校在研究、創新的基礎上,把這項接地氣的民間藝術引進課堂,成立了“小童星”快板社團。為了更好地弘揚曲藝文化,傳承快板藝術,學校在全年級音樂、校本課堂與社團活動中進行快板教學,進行搧功、撩功、顛功、搖功、抖功五種快板功法訓練,并將喜聞樂見的小段弟子規、五言絕句、七言古詩、兒歌等教給孩子們,進行說唱表演。冬練三九飄雪花,夏練三伏熱汗灑。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快板學習與表演,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表現欲和創造能力大大提高,“人前敢講話,膽大不害怕,演講臉不紅,語言會表達,大方有氣質,精氣神最佳,端莊又瀟灑,聰明人人夸”,一批又一批快板小演員、幸福小藝人應聲而出。
其實,在剛開始嘗試快板教學時,我們也走過彎路,比如買來的快板彎度太大,夾手、磨手,學生練習時間稍長就會把手指磨破,沒有學生能長期堅持練下去。快板社團的教師郭憲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經過反復實踐,終于攻克了這一難題,制作出了不磨手的小快板。新快板在干燥的北方不容易開裂,快板穗的顏色五彩繽紛,拴快板的絲線繩由原來傳統小辮兒改成了現在的三股圓繩,使快板擊打更加流暢響亮。學生們都愛不釋手,隨身攜帶,越打越愛打,對快板產生了濃厚興趣。
經過幾年的摸索,我們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與活動成果,編寫了《旭日》快板校本活動教材和《綻放》快板社團活動成果集。學校多次代表龍潭區參加省、市、區演出并獲獎,精彩的表演多次在省、市電視臺播出,事跡為媒體廣泛報道,“小童星”快板社團也被評為“吉林省第一批優秀學生美育社團”。
陶瓷進校園
缸窯鎮位于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東北角,自康熙元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曾是東北地區最大的陶業制造基地。憑借優質的黏土與精良的燒造技術,自清代以來,無論是制品的產量、品類、質量均冠絕關東,享譽全國,并遠銷至十多個國家。出產于此地的大缸、壇罐、美術陶瓷等更是常年暢銷東北三省,被譽為“北國陶都”。
缸窯因缸而名,因缸而榮,又因缸而成為文化發生地。借助這300多年的陶瓷文化,依托鄉村少年宮和課后服務這一平臺,我們從幼兒抓起,成立美陶坊,從寫實、變形、抽象著手,從禽類、水果、蔬菜、人物入手,讓孩子們學習制作,同時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感。目前,孩子們的審美能力、動手能力、想象力及創造力日益提高,學習熱情和進步幅度日益提升,做出成型作品千余件,參加龍潭區藝術節展出,一批批“幸福小匠人”脫穎而出。
鄉韻成文化
學校創建特色文化的同時,還挖掘鄉韻元素,凸顯“讀好書、做好人”兩個目標,發揚“陶韻、藝韻、書韻、網韻”四個特色,營造和諧統一的校園氛圍,使校園各處都具有啟發和教育作用,確保師生幸福工作學習。學校還通過師生和家長共同參與,進行班歌、班訓等隱性文化創建,讓孩子們畫出幸福、唱出幸福、舞出幸福、做出幸福,養成生活學習好習慣,向上生長、向下扎根,傳承鄉韻、全面發展。
一所老校,因為自強不息、樂觀進取,贏得了家長和社會的再次認可,老校終于迎來了她的春天。傳統文化教育在校園,鄉村的未來在少年。我們鄉村教育的踐行者、工作者們要攜起手來,共同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推動鄉村教育不斷發展。
(作者系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缸窯鎮中心小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21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