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求變 人才先行走好強國路
本報評論員 (執筆人:張湘怡)
2022年是值得銘記的一年,這一年正值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部署,為教育改革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歷史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22年是教育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雙減”落地一周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印發,“雙一流”建設邁向新征程,職業教育法完成修訂……這一年中,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改革不斷深化,向著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方向不斷推進。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這一年,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教育的每個領域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從加強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防范治理到推動全面提高縣中教育質量、服務國家鄉村振興和人才發展戰略;從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到全力推進“雙一流”高質量建設,突出培養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爭創世界一流的導向;從明確職業教育同等重要地位到全面改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一項項舉措的大力推進,旨在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服務國家戰略提供人才支撐。
這一年,仍然面臨挑戰,在一些地方,教育功利化、短視化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還沒有完全破除。少數地方存在的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需進一步規范。職業教育社會吸引力有待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卡脖子”問題。對此,教育系統積極應變、乘勢而為、攻堅克難,努力走出了一條中國化的提質減負之路,統籌利用社會各類資源,加快人才培養步伐,促進教育發展的車輪滾滾向前,形成了全員全社會同頻共振的良好教育氛圍。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一個國家能否成為強國,是經濟、科技、國防、綜合國力等多重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人才一定居于先導地位,而教育又是人才涌現的基礎、科技發展的先導和基礎,這是教育戰略價值的鮮明體現。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無論是實現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都迫切需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有為人才為之奮斗。
如何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基礎教育是根基。這一年,整治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更加徹底,科學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教育生態日益清朗;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修訂,強調“跨學科”學習,突破學科邊界,為學校育人方式改革提供了新路標。這種改變是為了順應時代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方式,為國家培養棟梁之材儲備能量。
高等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龍頭,其發展水平是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表示,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高等教育通過實施基礎學科教育教學改革試點、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等舉措,在關鍵核心領域加快培養戰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并把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納入國家戰略人才力量。過去這一年里,教育系統多維發力,從法律地位、辦學條件、師資建設等多方面作出重要部署,明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不斷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影響力、競爭力,不斷拓寬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道路。
新的一年,教育系統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錨定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人才強國的目標,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增強信念信心、堅定底氣銳氣,始終堅定發展自信、著力增強發展動能、系統提高發展效能,健全完善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在高質量發展中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夯實根基
基礎教育筑牢育人主陣地
陳先哲
事 件
3月,《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強調要“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4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印發,育人方式變革深入推進。5月,《關于組織實施部屬高校縣中托管幫扶項目的通知》印發,面向中西部、東北地區23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托管幫扶115所縣中。12月,教育部辦公廳等十二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見》,對整治隱形變異培訓作出全面系統部署。2022年,“雙減”政策落地一周年,成效顯著。
2022年,是我國持續推進和落實基礎教育領域深化改革的一年。2021年,國家層面出臺了多個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文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而2022年的重點就是抓落實。回望2022,基礎教育育人改革不斷煥發新氣象,有效筑牢了學校育人主陣地。
2022年,“雙減”落地一周年并開始生根。作為一項“小切口推進大改革”的教育新政,僅僅一年多時間,“雙減”便讓人看到了跟以往不一樣的減負成效。“雙減”的核心目標是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如果說在“雙減”政策出臺之初,2021年的工作重心是針對校外“做減法”——大力整治教培機構亂象,營造良好教育外部環境,那么2022年的工作重心則是聚焦校內“做加法”,全國各地中小學的課堂教學普遍提質增效,作業設計更加“走新”和“走心”,課后服務多姿多彩,保障大多數學生在校內能夠“吃飽”和“吃好”,也有效地減輕了很多家長的焦慮。另外,對于校外培訓治理也沒有放松,而是更加系統化。2022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等十二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見》,對整治隱形變異培訓作出全面系統部署。
2022年4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印發。新課標重在從學科立場走向教育立場,突出素養立意、育人導向。新課標的推進意味著在課程內容結構、學業質量標準等方面都有較大變化,體現了核心素養導向,引領教學實踐及教學評價從核心素養視角來促進和觀察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新課標特別強調“跨學科”學習,強化學科間的相互關聯,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新課標的出臺為筑牢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打了一針強心劑,學校育人方式改革有了新路標。
2022年,縣中振興開始提速。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了《“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亦繼續明確強調要“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2022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組織實施部屬高校縣中托管幫扶項目的通知》,組織48所部屬高校和相關專業教育機構,面向中西部、東北地區23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托管幫扶115所縣中。各地也紛紛出臺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重點任務及分工方案等,從輿論場中的“縣中塌陷”到真刀真槍的“縣中提升”,兵貴神速。另外,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強調新型城鎮化建設要以人為核心,以縣城為重要載體。在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下,縣中振興有了更牢固的根基,也越來越成為牽引縣域教育系統改革的“牛鼻子”,有望帶動義務教育、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相關改革,并帶來縣域教育生態的重塑。
2022年,強師計劃出爐。強國先強教,強教先強師,強大的師資隊伍是育人改革的重要支柱。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了《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著力推動教師教育振興發展,努力造就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為加快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而且,尤其強調要按照鄉村振興重大戰略部署和振興教師教育有關要求,重點加強城鎮優秀教師、校長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增加緊缺薄弱領域師資培養供給等。
這一年,無論是有效落實“雙減”,還是適應新課標帶來的新變化,加上疫情防控需要隨時帶來的“線上”“線下”教學切換,基礎教育教師隊伍肩負起了確保教育質量和維護社會穩定等多重職責,體現出教育人的有力擔當。歲末將至,應道一聲“老師們辛苦了”,向老師們致以深切敬意!
即將揮手告別的2022年,我國為基礎教育育人改革的推進夯實了根基,有效筑牢了學校育人主陣地。展望春回大地的2023年,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期盼和相信,基礎教育育人改革的成果將長出新芽,煥發出盎然的生機。
(作者系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
高位引領
高等教育立足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馬陸亭
事 件
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意見》、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公布。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8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就推動高校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更高質量、更大貢獻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出部署。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2022年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的意義。高等教育圍繞中心工作、聚焦發展主題、服務兩個大局,為國家高質量發展作出了實質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高等教育發展。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的意見》強調,要大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國家創新發展急需的基礎研究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總體闡釋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地位,提出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過去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科技大學老教授、南京大學留學歸國青年學者、北京師范大學“優師計劃”師范生回信中及在四川、新疆考察時也均對高等教育提出要求和期望。
2022年1月,教育部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高等教育要以創新發展支撐國家戰略需要,由此確定了全年高等教育發展的總體思路和重點,并具體聚焦以人才培養服務人才強國戰略、以科研創新支撐科技自立自強、以學科專業結構適應新發展格局、以“雙一流”建設支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布局等方面深入謀劃。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其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布局59個、工程類學科180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92個,凸顯了加強基礎理論和新興科技領域的戰略導向,提出淡化身份,以真正的世界一流支撐國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也明確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要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在解決中國問題、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創造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新模式,突出了培養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爭創世界一流的重點方向。8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干意見》,則對更高質量、更大貢獻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出全面部署。
這是一個創新發展的年代。這一年,面對國際競爭加劇、數字時代來臨、疫情反復、經濟下行壓力等諸多挑戰,高等教育圍繞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開展了豐富的實踐探索,在加強國家急需高層次緊缺人才培養、著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提升教育服務區域發展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此外,過去這一年,高等教育注重以評價改革牽引育人方式和辦學模式改革,按照基礎研究、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人才培養的不同規律實施多元評價,推動重大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改革,著手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不斷探索和完善高校分類發展和分類評價模式。
3000多所高校分布在祖國的大江南北,近兩年每年有超過千萬的畢業生走向社會,高校承擔著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這是我國高等教育最基礎的底色。面向未來,高等教育在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中的作用將進一步增強,需要認真思考以下議題。
在趨勢應對上,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數字時代和推動高水平開放。高等教育地位的提升從根本上說是源自對創新的需要,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催生出嶄新的數字時代,高等教育只有融入世界才能站在科技的前沿服務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
在自身認識上,協調好政治理論哲學和認識論哲學的統一。教育首先是實現社會目標的手段,需要達到“忘我”境界,但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組織功能,又必須做好“本我”特色。高等教育要在遵循自身規律的基礎上支撐國家建設。
在實踐行動上,切實做好育人和辦學核心工作。育人和辦學是高校的永恒主題,但時代賦予了其新的特征。育人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重點是以德為先、能力為重,辦學要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注重解決國家發展遇到的實際問題。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發展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全面升級
職業教育發展根基更牢固
熊丙奇
事 件
5月1日新職業教育法施行,明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10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11月,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制定并印發了《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實施方案》。12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
以立法方式,將職業教育明確定位為類型教育,這是2022年職業教育發展最值得關注的重大進展。2022年5月1日實施的新職業教育法規定,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
其實,早在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就提出,經過5—10年左右時間,職業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這一方案已經提出“類型教育”這一概念,但如何把職業教育建設為類型教育,還在摸索之中。
這一探索在2022年取得明顯進展。新職業教育法為按類型教育定位辦好職業教育進行了科學的頂層設計。與此同時,《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實施方案》《關于做好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等的出臺,從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為發展高質量職業教育提供了更健全的支撐體系。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就持續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進行了進一步的部署。
把職業教育建設為類型教育有三大關鍵,一是消除對職業教育的偏見與歧視,二是按高質量標準保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三是遵循技能人才培養規律,建設職業教育教師隊伍,推進產教融合,辦出職業院校的特色。
今年,首批職業教育本科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職業教育法也以法律形式明確了職業教育本科生的法律地位。據報道,我國已有多省份建立職教高考制度,2022年,中職畢業生已有約七成選擇升學。職業教育既有中職、高職層次,還有本科、碩士以及博士層次,一名中職畢業生,可進入高職院校、職業本科或應用本科繼續深造,本科畢業后,可繼續攻讀專業碩士,還可以進一步選擇讀工程博士。未來,中職學生讀博士將不再是逆襲,而是十分正常的學業發展規劃,職業院校學生擁有和普通院校學生平等的求學、就業與發展機會。這無疑有利于消除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與歧視。
以類型教育發展職業教育,必須解決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不足問題。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到明年底80%以上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重點監測指標全部達標,到2025年底達標比例提高到90%以上。對辦學質量差、社會不認可、各項指標嚴重不達標的學校將依法進行合并或終止辦學。明確了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的目標任務,制定了路線圖和時間表,將推動各地落實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的主體責任,打好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攻堅戰。真正落實職普地位“同等重要”,為辦好類型教育提供堅實的支撐。
辦好職業教育,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2022年9月,教育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通知》,要求各地職校要著力打造一批德技雙馨、創新協作、結構合理的創新團隊,加快職業教育和“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為全面提高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強有力的師資支撐。其中“雙師型”教師占比不低于50%。隨后,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質量建設,健全教師標準體系。這是把“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落到實處的舉措,有利于提高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積極性,破解“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浮于表面與形式的問題,從師資隊伍建設層面更好支撐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這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進一步指明方向,要以類型教育定位開創職業教育發展新局面。
(作者系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28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