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員按下按鈕,餐廚垃圾便被送入傳送帶,開始了“變廢為寶”之旅……在武漢工商學院校園里的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校企共研的有機垃圾生化處理一體機每“吃進”1噸廚余垃圾可“吐出”100公斤肥料,成本僅70元。
“參觀讓我大開眼界,感覺自己的專業大有可為,我決定從身邊垃圾分類的‘小事’做起,以后爭取為國家綠色發展的‘大事’作貢獻。”武漢工商學院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2021級學生李志允在這里上了大學第一課,埋下了投身環保事業的種子。
武漢工商學院黨委書記劉生元表示,高校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學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育人全過程,通過激發產教融合動能、激活科技創新密碼、激勵學生行為養成等舉措,著力培養建設美麗中國的應用型人才。
激發產教融合動能,培養應用型生態環保人才
“我們與君集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相融檢測有限公司等環保企業不斷拓展產教融合的深度和廣度,致力于培養就業有實力、‘雙創’有能力、發展有潛力的應用型生態環保人才。”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工商學院環境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李圭白孜孜以求的目標。
在學校的實驗教學中心,企業導師、君集公司副總工程師董俊手把手教學生做實驗、畫設計圖,“我們最先進的實驗室就設在學校,師生共同參與真實項目研發,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與產業需求可實現無縫對接”。
“雙師型”教師鄭丹在武漢奧恒勝科技有限公司實踐了半年。“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是很好的講課素材。學生更喜歡聽和實際相聯系的內容,了解最新的工藝。”鄭丹說,結合實踐收獲,開展項目式、案例式、啟發式教學,課堂更鮮活、更有針對性。
武漢工商學院產教深度融合結出了累累碩果:“污水處理工藝虛擬仿真實驗”課程被認定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資源環境與智能化工程”學科群入選“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學校優勢特色學科群;城鎮污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武漢實驗室等一流創新與人才培養平臺建立;大批畢業生受到環保企業的青睞,成長為企業的中堅力量。
激活科技創新密碼,打造環保技術的排頭兵
在浙江嵊州市嵊新污水處理廠,曾有一間100多個座位的教室,師生團隊在這里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實現“零距離”學習應用,不少“90后”學生畢業后入職成為技術骨干。
武漢工商學院構建以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創新平臺為主體、市場需求為導向、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創新共同體,激活綠色科技前沿的“創新密碼”。
2015年,校企研發的“粉末活性炭污水深度處理技術”在嵊新污水處理廠應用,堅定了李圭白在學校設立院士專家工作站的想法。2018年,他帶領校企技術團隊研發的“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應器+速效脫氮技術”在亞洲最大的城中湖武漢湯遜湖的污水處理廠應用。該技術可將一級A標尾水(劣五類水)深度處理至地表水Ⅲ類(湖庫)標準,有效解決了城中湖污水凈化難題。2021年,以“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應器+靶向大孔樹脂脫氮技術”為核心的“污水處理廠尾水深度處理工藝”被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鑒定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如今,武漢工商學院與企業合作研發的污水治理和生態環境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全國10余個省市的60多個項目,獲近百項專利,經濟效益近10億元。
激勵學生行為養成,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我們來一起找到它們,變廢為寶好不好?”2022年暑期,武漢工商學院“螢火蟲之光”志愿服務隊走進湖北潛江市龍灣鎮小學少年宮,開設生態保護實踐課,向孩子們科普垃圾分類知識,讓孩子們從小養成愛護環境衛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學校將生態文明教育與綠色校園建設緊密結合,發揮環境育人和文化浸潤作用,并依托志愿服務等活動將生態文明理念宣傳擴展到中小學師生及社會大眾。
“生態文明教育不僅體現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在課堂上,在文化活動里,在校園的各個場景,學生都能感受到全景式熏陶。”學校團委副書記葉之培說。
學校建有“土壤污染與修復”“清潔生產”“環保法規體系”等一批高質量生態領域通識課程;打造高水平生態文明宣教傳播平臺,在2022年全國節能宣傳周活動暨湖北省節能協會“雙碳創新合作平臺”揭牌儀式上發布低碳校園建設宣言;2021年獲評湖北省節水型高校,2022年被認定為湖北省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點。
“綠色生態、綠水青山的校園本身就是一部立體、多彩、潤物無聲的教科書,讓學生們在這里拔節生長,將來成長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踐行者、推動者、引領者。”學校董事長彭秀春說。
《中國教育報》2023年01月10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