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建立健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與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都確定了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工作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要求,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
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意見》提出了哪些要求?將帶來哪些影響?如何貫徹落實?記者就此采訪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和專家。
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各司其職
長期以來,我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間存在界限不清、職責不明的問題,成為協同育人實踐中的一大難題。
“為切實解決這些問題,有必要研究制定《意見》,明確各方育人職責和相互協同機制,形成更加完善的協同育人機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說。
基于此,《意見》明確:學校充分發揮協同育人主導作用、家長切實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社會有效支持服務全面育人。
該負責人介紹,《意見》對學校家庭社會各司其職進行明確“分工”。例如,學校要及時溝通學生情況,加強家庭教育指導,用好社會育人資源,主動加強同社會有關單位的聯系溝通;家長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家庭教育指導和家校互動活動,充分認識社會實踐大課堂對子女教育的重要作用;社會要完善社會家庭教育服務體系,推進社會資源開放共享,凈化社會育人環境。
“明確學校、家庭、社會的育人職責,促進三方各展優勢、密切配合,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切實增強育人合力,是健全協同育人機制,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北京師范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基礎教育家庭教育指導專委會秘書長邊玉芳說。
她進一步指出,與家庭和社會相比,學校是對兒童青少年進行專門教育的專業機構,所以學校在育人上具有主陣地作用,同時,學校在三方協同育人中起主導作用。家長承擔著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同時要讓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也需要做好家校合作、廣泛利用社會資源,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好的育人環境。社會教育對兒童青少年成長至關重要,《意見》的出臺讓社會如何與學校、家庭協同變得具體和生動。要完善社會家庭教育服務體系,在城鄉社區普遍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推進文化、體育、科技等各類社會資源開放共享,保障社會育人資源利用充分。
明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目標
育人目標決定了育人的發展方向,有共同的育人目標是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前提。《意見》首條工作原則就明確,“堅持育人為本”。
“促進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絕不是讓學校家庭社會都圍繞著學生的考試升學轉,而是要發揮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各自優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志勇認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根本目的,是要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態。《意見》提出‘堅持科學教育觀念,增強協同育人共識’,關鍵是學校家庭社會具有共同的教育價值共識,就是遵循素質教育理念和未成年人身心發展規律,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基礎教育家庭教育指導專委會委員,教育部關工委家庭教育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康麗穎同樣表示,學校要更好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家長要幫助子女獲得好孩子、好學生和“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三重角色,做個好孩子是基礎性目標,成為好學生是現實努力的目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是終極奮斗的目標;社會層面要營造關心支持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有利氛圍。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學已進行探索。該校黨委書記陳宏觀介紹,學校與屬地街道社會實踐基地簽約,組織志愿服務,使每一名高中學生都能夠高質量超額完成40小時、60學時的志愿服務課時要求。在共享資源的基礎上,高中全面輻射帶動初中。內引外聯,積極構建學校、社區共同育人的大環境,著力打通一二三課堂育人“內循環”、校內外育人“中循環”和網上網下育人“大循環”。
“從全社會關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角度出發,要用好區域化大黨建資源,形成整體合力,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陳宏觀說。
保障協同育人貫徹落實
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強化頂層設計,建立健全制度體系,是推動工作協調有序、科學高效開展的根本保障。《意見》著力破解影響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工作推進存在的問題,保障貫徹落實。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介紹,一要加強組織領導。要將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作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務,強化黨委領導、政府統籌,積極推動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密切協同的育人機制。二要強化專業支撐。推動有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專業團體開展協同育人理論與實踐研究,加強理論建設與專業人才培養,積極推進家庭教育指導專家隊伍建設。將家庭教育指導納入師范生培養和教師業務培訓重要內容。鼓勵高等院校面向大學生開設家庭教育選修課。三要營造良好氛圍。深入宣傳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政策舉措、實際成效和典型案例,廣泛傳播科學教育理念和正確家庭教育方法,強化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大力營造全社會各方面關心支持協同育人的良好氛圍。
“《意見》的出臺為學校構建協同育人生態的方向性提供了明確指引。”上海市閔行區七寶鎮明強小學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姚鳳表示,遵循《意見》,基層學校應重點完善以學校為主導,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共建單位等的三方聯席會議機制;建立社會資源的集聚共享機制,進一步充分挖掘和利用所在區域的社會多元資源,努力為學校、教師及親子等開展多元社會體驗提供社會支持系統;建立專業隊伍的聯智共育機制。
本報北京1月19日電
《中國教育報》2023年01月20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