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必須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來抓。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的靈魂,是辦好鄉村教育的關鍵,是鄉村教育振興與教育振興鄉村的重要人才支撐。2022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優師計劃”師范生培養工作的通知》,創新性地提出以覆蓋城鄉兩種教學環境的“雙實踐”制度培育鄉村“大先生”,這是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助推鄉村教育發展、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創新之舉,具有重要價值。
在“雙實踐”中培育鄉村“大先生”是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創新之舉。
近年來,《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等一系列支持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文件陸續發布,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問題有所緩解,但情懷不深、能力不強的問題依然存在。“雙實踐”制度在助力師范生堅定從教信念,開闊教育視野,形塑思維方式,進而成長為情懷深、視野廣、思維新的鄉村“大先生”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第一,助力師范生堅定從教信念。鄉土情懷是鄉村教師奉獻鄉村教育的情感基礎,“情懷深”才能扎穩鄉村教育之根。到城鄉學校進行教育觀摩、調研與實踐,有城鄉優秀教師的榜樣示范與悉心指導,師范生不僅能夠鍛煉和收獲雙倍甚至更多的教育教學能力,而且可以強化對國情、省情與鄉土文化的了解,堅定理想信念、涵養高尚師德,厚植扎根基層教育、成為未來鄉村“大先生”的報國情懷。
第二,助力師范生拓寬教育視野。廣闊視野是鄉村教師引領鄉村教育的內在要求,“視野廣”才能增強鄉村教育之效。到城鄉學校進行教育“雙實踐”,通過對城市學校先進教育理念、現代化教育技術的沉浸式體驗,與城市優秀教師、城市孩子的深入交流和溝通,能夠助力師范生跳出鄉村看鄉村,把鄉村教育放在更廣闊的視野中思考,培養師范生作為未來鄉村“大先生”應具備的寬廣視野。
第三,助力師范生創新思維方式。創新思維是鄉村教師開展鄉村教育的關鍵素養,“思維新”才能提升鄉村教育之質。“雙實踐”制度通過讓師范生在城鄉雙環境中的觀摩、調研與實踐,改變了過去單一、片面的師范生教育實踐制度,能夠讓師范生更加客觀地看待中國基礎教育全貌、更加辯證地看待城鄉教育的優勢與不足,從而能夠用聯系與發展的觀點審視、研究、開展鄉村教育,培養師范生作為未來鄉村“大先生”應具備的辯證思維、創新思維。
在“雙實踐”中培育鄉村“大先生”是助推鄉村教育發展的創新之路。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教育成果惠及全國人民,是中國共產黨秉持人民至上理念在教育領域的生動體現。如何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如何讓新時代教育成果惠及每一位鄉村兒童,是新時代鄉村教育發展的使命與追求。當前,“鄉村空、城市擠”“鄉村弱、城市強”的教師隊伍現狀仍然是制約鄉村教育發展的短板與瓶頸。“雙實踐”制度通過向鄉村輸送優秀師范生、培育“大先生”,為鄉村教育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成為破解鄉村教育發展短板與瓶頸的創新舉措。
第一,為鄉村教育輸送優秀師范生。“雙實踐”制度要求師范生不僅要到城市優質中小學校進行教育教學觀摩與實踐,還必須到欠發達地區進行教育調研與實踐。這就從制度上保證了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鄉村教育,每年都會迎來一批經過專業培育的高素質師范生。盡管這些師范生是來實習的,實習完還會離開,但從客觀上看,他們的到來確實為鄉村教師隊伍注入了新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鄉村教師隊伍數量短缺、質量偏低、結構失衡的燃眉之急,助力鄉村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第二,為鄉村教育培育未來的“大先生”。事實上,向城鄉教育輸送優秀師范生進行“雙實踐”,既是有效緩解當前鄉村教師隊伍現實問題的應急之舉,更是為鄉村教育未來培養“大先生”的長遠之計。鄉村教育“大先生”是具有深厚教育情懷、寬廣教育視野、扎實專業知識的教育家型教師,既擁有城市學校先進教育理念與方法,又對鄉村教育現狀、特點與規律有深刻認識,更具備開發利用鄉土教育資源以及開展高質量教育教學、教學研究、教學管理、教研教管的專業能力。鄉村教育“大先生”應具備的這些高素質與專業能力只有在城鄉教育的“雙實踐”中才可能生成與發展。當然,短短一學期的“雙實踐”不可能立即就培養出鄉村教育“大先生”,卻能為師范生根植鄉村教育“大先生”的基因,為鄉村教育培育“大先生”的苗子,從而為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在“雙實踐”中培育鄉村“大先生”是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創新之策。
教育興則文化興,文化興則國家興民族興。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與靈魂,鄉村教育振興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基石與前提,鄉村教師隊伍的高質量發展是鄉村教育振興的核心與關鍵。當前,鄉村文化表現出農民文化自信薄弱、鄉村文化建設主體流失等阻礙鄉村文化振興的突出問題。“雙實踐”制度通過向鄉村源源不斷地輸送和培養“文化人”“教育人”“村中人”,有力充實了鄉村文化建設主體、促進了鄉村文化振興。
第一,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提升。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傳播弘揚鄉土文化、重塑鄉土文化自信、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雙實踐”制度所培養的師范生、“大先生”是具有廣闊視野與創新思維的鄉村“文化人”“教育人”“村中人”,他們能夠立足鄉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能夠在保護農耕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與此同時,他們還能夠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內蘊的人文精神與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助力塑造新時代鄉村文明新氣象。文明鄉風是鄉村文化的晴雨表,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雙實踐”制度為鄉村輸送和培養了一大批情懷深、視野廣、思維新、能力強的“文化人”“教育人”“村中人”。他們作為“新鄉賢”,通過教育教學、家校合作、學校活動,在服務鄉村教育事業、推動鄉村教育振興的同時,也承擔著服務鄉村文化建設、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職責,在實現教育振興鄉村,培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作者單位系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3年02月23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