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 強國建設 教育擔當 特別報道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強國宏大命題下,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支撐,成為教育的一道“必答題”。
從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從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到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習近平總書記立德樹人的任務要求正一步步變成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現實答卷。
全國兩會期間,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話題引發代表、委員熱議。
為誰培養人——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教育就是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觀者和反對派。”諄諄教誨,擲地有聲。
肩負歷史使命,必須從一開始就校準航向。
重慶市沙坪壩區是“紅巖精神”的重要發祥地,當地通過建立“選、培、激”機制,提高學校專職思政課教師比例等措施,切實增強思政課時代性、針對性、時效性。在四川外國語大學附屬小學,該校黨支部書記、校長章光虎以“學習黨的二十大·紅巖少年永向黨”為主題,把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與學生身邊的案例緊密結合,為學生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書記思政課”,引導學生聽黨話、跟黨走。
“教育工作者要不忘初心、堅定信心,站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立場,以更加奮進的姿態切實擔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崇高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說。
蘭州大學形成了深度融合的課程思政體系,有效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引導青年學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青年。
浙江省寧波市鎮海中學地處歷史上多次抗擊外敵入侵的海防重鎮,校園內保存了一批反映千百年來鎮海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遺址遺跡,處處皆是紅色景點。
全國人大代表、寧波市鎮海中學黨委書記張詠梅告訴記者,鎮海中學在實踐中探索打造了全過程、序列化、浸潤式大思政“紅色三課”育人體系。每年開學季,由學校領導、優秀師生和校友給新生講鎮中的紅色故事,講國家和社會,講世界和人類,引導他們自覺承擔使命責任,堅定“鎮中卓越有我,民族復興有我”的信念。
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說:“教育不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功能,還承載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重任,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
培養什么人——
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今天的青少年是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親歷者、見證者,更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生力軍。新時代新征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必須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出發,培養造就創新型人才,切實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
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針對我國科技創新領域,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迫切要求我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全國政協委員、浙大城市學院校長羅衛東強調了對新時代人才要求的三個關鍵詞。
作為一所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高校,浙大城市學院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培養創新型、復合型和應用型本科人才。“以又紅又專和一專多能為目標,充分體現基礎知識厚、專業技能強、創新意識濃的特色。”羅衛東說。
“對標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們更應該以時不我待的精神狀態,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文化,著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德正、智豐、體健、美全、勞能,具有全球視野和家國情懷的高素質人才,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高素質人才支撐。”嚴純華說。
嚴純華介紹,蘭州大學對標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強謀劃部署,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落實“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重要要求的具體舉措,著力將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轉化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的政策、措施和行動。
“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科技變革加速,對我國教育和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挑戰,這讓全國政協委員、四川大學副校長褚良銀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有更強的緊迫感。
怎樣培養人——
搭建育人育才的體系和平臺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寄予殷切期望、提出明確要求。新征程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關乎國家民族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
如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具有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特征。”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建議,打造高校科教協同平臺,為專業教育、科技創新和人才匯聚提供共享服務硬支撐。高校要發揮自身優勢,以一流人才團隊為核心,努力實現“科”“教”的全方位、多維度、深層次融合與協同,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造就更多拔尖創新人才。
褚良銀建議,優化現有教育模式,通過在小、中、大學生培養方案中引入創新課程作為必修課程,將實踐性創新活動教育納入學生培養方案,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推動教育方式切實從講授型教學向實踐型和參與型教學轉變,以更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
根深者葉茂,源浚者流長。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奠基工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從娃娃抓起。
“要從更廣闊深遠的角度去搭建育人、育才的體系和平臺,力爭讓拔尖創新人才的發掘與培育在基礎教育階段就能得到有效落地。”張詠梅說。“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等系列國家部署的深入實施,讓張詠梅備受鼓舞,也深深感受到更大的責任與挑戰。
“我校畢業生在升入高等學校后的表現頗為出色,發展后勁充足,僅近3年就有千余人次獲得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的各類嘉獎。”張詠梅堅信,拔尖創新人才培育必將取得豐碩的成果,基礎學科的研究與發展也將在越來越多高水平人才的努力之下躋身世界一流水平,“卡脖子”技術難題將逐一迎刃而解。
(本報記者 蔣亦豐 尹曉軍 陳欣然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09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