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新時代新征程,如何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引發代表、委員熱議。
人才自主培養,奠定強國基礎
“一個國家是否稱得上教育強國,關鍵要看自主培養的人才能否支撐國家參與世界最前沿、最先進的科技競爭和產業競爭。”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梅兵的發言引起熱議。
“科技進步、國家強大要靠我們自己,關鍵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的第二場“代表通道”采訪活動中,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科技大學海洋重點實驗室主任萬步炎介紹,這些年來,我國一次次刷新海底鉆機的鉆深紀錄,實現了從落后到超越的轉變。“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別人還沒有做到的,我們中國人也有可能先他們一步做出來。”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興起,面對我國科技創新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發展趨勢和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代表、委員們表示,只有牢固樹立人才自主培養理念,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才能將人才競爭優勢和科技創新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從世界范圍看,為應對不斷加劇的全球競爭的挑戰,許多國家都在大力實施青年拔尖人才的培養計劃,并把人才培養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部署的高度。”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王希勤表示,今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是一項重要且緊迫的戰略任務。
國之命脈,重在人才。以卓越工程師培養為例,全國政協委員、共青團中央統戰部部長、全國青聯秘書長劉愛平表示,在以爭奪高科技領域主導權為核心的大國博弈不斷加劇的背景下,研究制定以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要為導向的新時代卓越工程師隊伍培養體系,就是要為我國應對全球挑戰、贏得國際競爭優勢培養重要的骨干力量。
“向人才強國邁進,需要培養更多具備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教師楊登輝說,在生產一線可以第一時間解決現場復雜問題的技能人才,往往是精操作、愛鉆研、能創新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關乎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全國政協委員、四川大學副校長褚良銀說。
增強憂患意識,提高人才競爭優勢
當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面對新時代的新挑戰,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大學校長呂建深感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迫切和難度。他指出,一方面,我國高校在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規模和質量,特別是在培養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等方面,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另一方面,人才的專業水平、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有待提升,特別是經濟轉型升級所需的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供給不足。
采訪中,代表、委員表示,整體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才工作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但仍存在人才總量相對不足、結構不夠合理、創新能力亟待提高等問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顯得尤其重要。”全國政協委員、天津農學院教授班立桐說。
以高端醫學技術人才培養為例,全國政協委員、天津醫科大學副校長于春水介紹,當前我國高端醫學技術人才極為短缺,整體醫學技術創新能力明顯不足,基于醫學新技術研發的高端醫療裝備嚴重依賴進口,“卡脖子”問題普遍存在。“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具有突出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高端醫學技術人才的自主培養。”于春水說。
在走訪調研中,全國人大代表、杭州技師學院教師楊金龍也發現企業對創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實際需求非常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給短缺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高端制造業發展的瓶頸。
“科技人才包括基礎科學研究人才和技術應用創業人才,前者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培養,后者由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培養;前者是創新源頭和基礎,后者是成果轉化應用的關鍵。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全國政協委員、河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萬師強表示,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取得空前發展。當前,新時代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提供了廣闊的機遇和前景,但以高技能高素質人才培養支撐產業強國、制造強國建設仍面臨挑戰。
聚焦關鍵,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調研發現,我國高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在體系結構、評價機制和辦學自主權等方面仍存在突出問題,亟須推進新一輪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表示,當前,國家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對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要求前所未有。
高質量的人才自主培養要依靠高質量教育。采訪中,代表、委員普遍認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關鍵是推動教育改革,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質量教育體系。
讓創新第一動力澎湃發力,需要多方協同發力。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書記趙長祿認為,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要充分發揮優勢,以一級學科下具體學科方向為基本單元打造高校科教協同平臺,為專業教育、科技創新和人才匯聚提供硬支撐。
對比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社會和不同大學的發展軌跡,王希勤發現,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著高度異質性。“立足國家需要,探求適合我國國情和未來長期發展目標的培養策略,仍然是我國政府和研究型大學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點和難點。我們要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探索過程中,構建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在梅兵看來,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教育、科技、人才統籌安排,一體部署,“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提高站位,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大局系統謀劃”。她表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在面上,需要構建基于行業崗位需求進行科學預測的人才培養結構動態調整機制,深化產教融合和產學研協同育人,把參與高水平科研訓練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環節,把參與行業一線生產實踐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必備條件,促使人才適銷對路、供需匹配。在點上,需要造就一批拔尖創新人才,在守牢教育公平底線的基礎上,關注兩端,早出、快出拔尖創新人才,滿足科技創新所急所需。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10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