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為鄉村振興貢獻什么?如何形成鄉村振興良性循環?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教育奠基鄉村振興
“教育是鄉村發展的關鍵,也是激發鄉村內生動力的基礎。”在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院長張文明看來,鄉村振興離不開教育振興。
張文明表示,目前鄉村發展已經不再靠“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力耕種,科技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已經成為現代化鄉村的重要特征,這需要大量的人才設計產品、運營市場、管理成本,而教育是培養這些人才的關鍵。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教師培訓中心副主任董彩云認為,教育對鄉村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她說:“鄉村教育肩負著鄉村振興長遠發展的重任。一方面,教育讓鄉村的孩子學到知識,樹立遠大理想,能夠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另一方面,我們從小就對孩子進行熱愛家鄉、建設家鄉、服務家鄉的情感教育,讓他們愿意回到鄉村、扎根鄉村。”
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外國語大學校長秦和建議,著力盤活鄉村教育資源,大力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
科研帶動鄉村振興
如何更好地為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支撐和成果供給?全國人大代表、華南農業大學科學研究院院長謝青梅強調:“要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實施大科學創新研究計劃,加強農業領域創新平臺建設,以有組織科研匯聚人才和創新能量,努力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大學校長韓林海說:“要深入實施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行動,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多學科聯合攻關,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培育打造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區、特色產業示范點,以示范引領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同時,加大高端智庫建設,圍繞農業政策、產業發展、區域農業合作等領域開展戰略研究,為鄉村振興貢獻高校智慧。”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農業大學副校長王娟玲認為,農業科研工作者要走到田間地頭,走到生產一線,為農民研制高產的、優質的新品種,輕簡的、綠色的、自動智能的新技術、新產品,幫助實現農業高效率、高效益。“還要帶著情感服務農村、農業、農民。有情感才能夠動腦筋、用真心、真上心,研究出真正受農民歡迎的技術。”她說。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孫建設曾堅守鄉村41年,把蘋果新品種、新技術和新觀念帶進貧困山村。他建議,持續加大科研投入,注重農業關鍵技術攻關研究,解決諸如種子、生物制劑、資源高效利用等技術瓶頸,增強服務社會的能力,確保國家食品和戰略安全。
人才支撐鄉村振興
長期以來,鄉村人才總量不足、結構失衡、素質偏低、老齡化嚴重等問題較為突出。采訪中,多名代表委員提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重視“人”這個關鍵要素。
韓林海指出:“要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多學科優勢,著力為鄉村振興鍛造生力軍。一是加快新農科建設,推進數字信息技術學科與農林學科交叉融合,構建農林人才培養與科研新范式。二是構建和實施主輔修及‘基地共建、平臺共享、團隊共創、教研共舉’的人才培養機制,全面實現產教融合、農工相長,培養‘一懂兩愛’、學農、知農、愛農的高水平復合型專業人才。三是建立和推廣‘2+1+N’高素質農民培養體系,為現代青年農場主等新型職業農民成長提供全方位服務,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帶不走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王娟玲認為,高校尤其是涉農高校要著力培養一批了解我國農耕文明和悠久歷史傳統,能夠深刻把握國情、農情,了解農業生產、農業產業、農業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深層次問題,能夠給出符合實際的明確戰略方向的農業戰略科學家。
謝青梅也認同“戰略科學家”的重要性,強調積極培育農業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持續引進和悉心培養一批基礎扎實、潛質突出的青年人才,支持他們挑大梁、當主角,讓更多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同時,她建議實施縣鎮村鄉村振興人才定向培養專項計劃,為縣鎮村人才隊伍建設“量體裁衣”,持續培育一批能扎根基層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人才。
春耕好時節。代表委員們熱烈期盼著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上涌現出更多學農愛農、服務鄉村的“新農人”。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13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