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高校實施“學分制”“大類培養”等改革背景下,“同班不同學”“同學不同班”成為常態,傳統的班級建制管理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
傳統管理模式與新現象之間,樹起了一道“壁”。這道“壁”,對同學朋輩的交流、班級建制的功能、育人成效的實現都有影響。
有壁就要破。上一周,全國各省區市黨委教育部門和部分高校代表齊聚湖北高校,參觀考察“一站式”學生社區。
“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是教育部近年來大力推進的一項工作。這種社區模式好在哪,竟值得全國教育戰線代表集體實地調研?
“一站式”學生社區集成了高校公共服務資源,“除了去教室上課,其他事基本都能在學生社區解決”成為現實。這是第一好。
而第二好,更為關鍵。“一站式”學生社區形成了以學生共同生活區域為基礎,以服務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外的成長成才為目標,以共同價值觀念為聯結的學生教育生活成長共同體。
共同生活區域、共同價值觀念,這就打破了學生專業之間、學科之間班級之間的各種“壁”。隨之而“立”的嶄新管理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治校理念與時俱進的落地體現。
尤為值得暢想的是,在這樣的社區里,學物理的可以和學地理打成一片,搞文字的可以和搞數字的談笑風生。學生們剛一入校,就會體驗到學科交叉碰撞出的火花。
不要小看了這些火花。或許未來的某個時刻,當我們追溯某項重大研究或科技創新的原點,就出現在某個“一站式”學生社區的某個學生研討室里。
——圍繞“一站式”學生社區的破與立,是我們內心對創新育人模式孜孜以求的溫度。
每個人都有心之壁,都有自己不愿被外界窺探的自我空間。
但是,上一周,湖南科技大學一部分同學內心小小的壁壘,被“破”了。
根據收款機的流水,湖南科技大學統計了全校全日制學生在食堂的就餐消費大數據,決定對在食堂消費次數多、每餐平均消費額度低的學生發放餐補。餐補分4次發放,全年累計發放100萬元,直接充入學生飯卡。
無須申請、不公布名單,這些同學,已經開始陸續收到學校“悄悄”打進飯卡的飯補。
之所以采取“悄悄”的方式,是因為學校考慮到貧困生的自尊心。“知道有些同學家里條件比較困難,但是他也許出于自尊或者個人面子的問題,不愿意跟老師和同學說,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食堂以及平常的這種日常監控,讓他們得到相應的幫助。”學校后勤管理處處長梁宏軍說。
學校用科技破了貧困生們的心之壁,但是,又用最溫柔的姿態悄悄把他們呵護,和他們一起“立”住人格的尊嚴,網友們紛紛為學校點贊。
其實,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資助貧困生,在國內高校已經多有應用。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呵護,才是真正善待家庭經濟困難群體。當理念有了技術的加持,善意的實現變得輕易,善意的重量卻更加凸顯。
——圍繞貧困生心中壁壘的破與立,是我們內心對尊重學生尊嚴的溫度。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經叢林。”
破與立的故事又何嘗不是如此?每一次破立之間,都可能見識到塵埃、泥濘、沼澤、叢林,但當你心中存有教育的溫度,這些都將帶你走進教育事業無垠的風景。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27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