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您下次再來仙源旅游。”3月18日,江西省萬載縣仙源鄉仙源村,湘鄂贛省委舊址旁,陳友根熱情地送別幾位客人后,便開始忙著打理民宿,“我家的房子以前閑著,在南昌大學駐村工作隊的鼓勵和幫助下,我開始自己開民宿,現在的客人逐漸多了起來。我們已經有9戶村民辦起了民宿”。
自2021年7月以來,南昌大學聚力做好仙源村的鞏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截至目前,共組織30批學校領導、專家團隊、師生代表開展實地調研,深入推進產業、文化、教育幫扶,不斷推動仙源村在鄉村振興上開創新局面。
黨建引領,深化“紅色名村”建設
仙源村是革命老區,擁有中共湘鄂贛省委舊址、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湘鄂贛省軍區、中共湘鄂贛省委《紅旗》報社舊址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中組部確定為“紅色名村”。
南昌大學整合校內力量,全方位發掘仙源鄉紅色資源,全力支持“紅色名村”建設,以提升“學、吃、住、行、看、聽、帶”7個方面的服務質量為抓手,通過提高群眾認識、制定鄉村整體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做好推介、開展研學合作、挖掘整理紅色故事等措施,讓更多人在這里激發信仰的精神力量。
與此同時,南昌大學以黨建為引領,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帶動消費幫扶達10萬元。2022年6月,南昌大學開展“紅色仙源”黨建活動月,當年上半年共有10個南昌大學二級黨組織先后來村里開展黨建活動。該校藝術學院黨委舉辦“文化下鄉”活動,還與仙源中心小學達成共建協議,定期為學生義務開展藝術、黨建授課。
產業先行,深入挖掘本土資源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一年多來,駐村工作隊積極參與村里的稻漁養殖示范項目、仙源紅色研學拓展基地項目、仙源山泉水廠項目等。
南昌大學分析測試中心出具的檢測報告顯示,仙源的天然水符合飲用標準。2022年5月,仙源天然水廠開工建設,總投資300多萬元,日產量可達60噸。南昌大學駐仙源村鄉村振興工作隊第一書記兼隊長樊國寶介紹:“天然水廠每年將為村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
隨著“紅色名村”的名片打響,仙源的紅色研學也悄然興起。去年,南昌大學幫助仙源村建設近1800平方米的紅色研學素質拓展基地,精心設計緬懷學習、參觀游覽、情景體驗等活動,并組織500多名師生前來紅色研學。
為讓游客進得來、留得下,南昌大學還動員仙源村發展紅色民宿,帶動當地紅色旅游、餐飲、住宿等行業就業100余人。目前,仙源村接待紅色研學游客10萬余人次,有效促進紅色旅游發展和農民增收。
如今,稻漁養殖示范項目已完成,紅色素質拓展基地已落地,山泉水廠項目主體工程已開工……“我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了!”陳友根說。
動態監測,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南昌大學駐村工作隊遍訪脫貧戶,堅持把小事做細、細事做實。
駐村工作隊積極籌措資金15萬元,解決61戶217人受旱災影響飲水難問題;向縣水利局爭取專項資金12萬元修繕水渠,解決400多畝稻田缺水灌溉等問題,受益村民近100戶400余人;向學校爭取資金10余萬元,維修拓寬道路,解決樹下組村民出行難問題;對就業做到動態監測預警,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確保村民不因就業問題返貧……
鄉村振興,振興教育是基礎。南昌大學先后多次到村指導幫扶工作,為仙源鄉中心小學捐助6萬元的空調等教學設備,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先后選派附屬學校政治課骨干教師和研究生赴仙源初級中學支教,解決師資短缺問題。
“接下來,我們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自覺扛起服務鄉村振興政治責任,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發展紅色旅游,探索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仙源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樊國寶說。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01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