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的迅速發展,必將對高等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2月舉辦的“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作主旨報告時指出:“每一次科技重大發展與創新,每一次產業變革與生活方式轉型,均影響乃至改變著教育。”
自2022年11月以來,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ChatGPT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傳播,由于其可以掌握、整理、呈現已有的知識,對高等教育活動的影響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沖擊 ChatGPT對高等教育的沖擊是全方位的
ChatGPT具有實時完成人類指定的與自然語言、編程語言相關的任務的功能;輸入關鍵的提示元素,ChatGPT可以撰寫應用文書,進行翻譯,“創作”詩歌、短篇小說,等等。在教育方面,ChatGPT可以回答專業問題、提供課程教學大綱、做作業、編程序、撰寫和修改論文、通過課程考試等。
同時,作為一個生成式模型,ChatGPT根據問題內容經過聯想、推理生成答案,不能保證答案的正確性。隨著問題內容的前沿性和專業性的遞增,ChatGPT回答的準確性一般是遞減的,它甚至可能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ChatGPT的寫作能力引起了高校教師對傳統形式的課程論文作用的擔憂。《自然》期刊在2022年12月份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相當一部分教授已經在他們的課程中遇到了或是所在的大學已經出現了學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完成作業的情況,甚至有人認為,ChatGPT的不斷應用,可能意味著傳統作業形式的終結。
不僅在教學環節,ChatGPT在高校科研活動中的應用和影響也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科研活動與高等教育密切相關,而ChatGPT可以根據發表在期刊上的論文題目和期刊名稱生成論文的摘要,并且通過查重軟件的檢驗,甚至可以列出虛構的參考文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人類不能正確判斷公開發表的科研成果的真偽的話,可能導致資源的浪費、錯誤的政策以及產生嚴重的社會影響。目前,學術期刊出版業還缺乏針對人工智能產品作為文章作者的靈活處理政策,基本上是不允許其作為作者。
以上只是表層影響,真正需要特別關注的是深層影響,這方面指的是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產品對高等教育的全方位影響,包括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教育評估等等。技術發展很快,而教育變革相對緩慢,這其中的矛盾是教育界不可回避和應對的課題。筆者認為,面對ChatGPT的沖擊,高等教育既需要守正,也需要創新。
守正 最大限度發揮人作為知識創造的主體作用
從守正層面看,首先是高等教育應該更加重視立德樹人,幫助學生根據時代的召喚、國家、社會的需要,結合個人的追求,樹立宏偉理想和遠大目標。
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收集、組織、展示、傳授,本質上是一項社會活動。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
在當代社會,單靠個人或極少數人是無法實現人的全面教育的。隨著ChatGPT一類人工智能產品使用量的增多,人類對知識獲取將會變得更加自如,此時人的潛力發揮就取決于人的欲望和目標,基于偉大理想的內生力,才可能驅使持久的不懈努力。因此,我們的高等教育需要更加重視價值的引領,亟須將重點從知識傳授層面轉移到更高的價值觀培養層面。教師應充分利用自己的學識和經驗,以及青年學子求知的渴望,激發學生的激情,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理想找到人生的奮斗目標,并且為學生實現目標提供幫助。
其次,即使在獲取已有知識變得越來越方便快捷的條件下,讓學生掌握充足的知識依然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差異,提高全民的文化知識水平仍然是一項重要任務。從過去看,我國能夠在幾十年間快速發展,能夠快速掌握、應用最新技術,高校培養的大量人才起到了基礎支撐作用。從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要求看,如果沒有充足的掌握現代科技和人文知識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也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面對網絡上紛繁雜亂的信息,辨別其真偽優劣,做出正確判斷為己所用,是需要相當的知識的。目前的人工智能產品對一些問題就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其正確性必須經過人的判別,沒有充足的知識,很難會有足夠的判斷力來分辨“誰在胡說八道”。知識依然是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和促進社會進步的核心資源。
再其次,大學依然是新思想、新知識的發源地。雖然人工智能產品具有強大的知識存儲、檢索、綜合整理、呈現功能,亦可以基于事實回答問題,但是人類才是知識創造的主體。“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以經驗開始”(康德),但不簡單地等同于經驗。人類通過感性獲得對對象的認識,通過知性建立概念。這些能力都是目前的人工智能產品所欠缺的。
人類具有好奇心,具有直接觀察自然和社會現象、親身感受他人反應和情緒的能力;通過觀察—分析—建模—實驗檢驗揭示自然規律的方法論,也是人工智能產品所不具備的。從科學上看,人工智能產品本身就是基于人類所積累的科學知識和技術原理所開發的,訓練、提升其功能所使用的資源也都是人類所發現的規律和創造的知識。因此,發揮人作為知識創造的主體作用,創造新思想、新知識,既是高等教育的應有之義,也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變得比以前更加重要。
創新 未來教師創新思維必不可少
從創新層面看,人工智能產品帶來的挑戰必將驅使高等教育進行創新。人工智能產品所具有的知識存儲和互動功能,對教師作為知識的擁有者和傳授者的角色帶來了挑戰和新的要求。例如,在課程教學方面,ChatGPT可以全面地羅列出一門課程的所有內容,也可以建議普適性的師生交流模式。從這個角度看,ChatGPT進入課堂后,會取代教師完成播放幻燈片、回答學生問題等教學任務,從而在課堂上形成“生—機對話”“師—機對話”“師—機—生對話”的復雜關系。
面對ChatGPT的功能,高校教師應該具有什么樣的與學生互動的個人素質、超越人工智能的傳授知識的智慧、啟發學生達成個人發展的引導能力?這亟須教師在和ChatGPT的對話中,同步完成自我能力的進化升級。
在傳統教學中,即使對于同一門課程和完全相同的內容,同一位教師教授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師教授同一批學生,教學技術可能相差甚微,但是教學藝術和效果可能相去甚遠。利用人工智能產品所具有的強大的技術功能,教師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全面充實知識、提升能力、研習教學藝術,努力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除了學習知識之外,還享受與教師互動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激發創造的火花,發揮超越人工智能的人的潛力。
人工智能產品所具有的知識的豐富性和易獲取性對高等教育“教什么”帶來了挑戰和新的要求。在傳統的以掌握知識點為目標的教學模式基礎上,需要更加注重知識的創造過程,以及對現有知識體系的批判精神。更重要的是,需要更加重視知識體系與客觀世界的有機關聯。生產活動同教育相結合,“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馬克思)。因此,在教學中不僅需要注重知識體系本身的邏輯性和豐富性,更需要加強書本知識與自然現象、社會發展、生產實踐活動,甚至是人類未來發展的緊密關聯,讓現實世界、人類的物質活動和精神需求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注入源源不斷的鮮活之水。
人工智能產品所具有的整理、呈現固有知識,以及高效地完成程式化腦力勞動的功能,為高校教師“怎么教”帶來了新的機遇。目前,雖然國內外大學普遍還沒有出臺在教育中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產品的政策,但是,已經有大學允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使用ChatGPT。實際上,教學、科研活動中許多程式化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給人工智能產品輔助以機器人完成。人工智能產品完全可以成為超級助教和科研助理,將教師、學生和管理者從程序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創造性的活動中。
ChatGPT等人工智能產品的互動交流功能為發展新的教育形式提供了可能。人工智能產品使知識載體和傳授者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知識不再限于書本、專業期刊、大眾媒體、大中小學教師和專家學者的頭腦,而是儲存于虛擬空間,虛擬空間既是知識的載體又是其傳授者。知識的獲取不受時空限制,并且其傳授者博學多能、善解人意,不受情緒左右,基本上可實現一對一的輔導。這種條件為在線個性化的學習大開方便之門,不排除一部分人可以或愿意完全依靠在線學習完成全部或部分大學課程。高校應該開始考慮怎么利用自己的師資資源和人才培養經驗,與人工智能結合,打開圍墻,開創新的高等教育形式。
最后,人工智能產品在教學和科研中的應用給傳統的學術誠信體系、知識產權歸屬、問責制度等帶來了新的課題,相信相關的制度和規范會與時俱進、不斷完善。
面對人工智能的沖擊,高等教育既需要務本守正,激發青年人學習和創造的熱情,探索未知、創造知識、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也需要革故鼎新,充分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釋放人的潛力,構建超越人工智能的人才培養體系,而不是被其所超越,從而造就與人類文明進步相適應的高等教育新范式。
(作者王建祥系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鄭曉靜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01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