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部署、整體謀劃,從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角度強調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這一重要闡述凸顯了黨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系統、全面、深遠的戰略考量。深刻理解三者之間有機組成、整體構成的關系,準確把握新論斷賦予高等教育的使命要求,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系統推進上先行先試,對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把握教育科技人才的內在統一性
從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出發,可以理解與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間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科學認識三者的辯證統一關系。
從功能屬性上看,三者是內在關聯的有機整體。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擁有比科技和人才工作更為基礎性的地位,是三者中的基礎。作為知識生產和應用活動,科技指導人類生活實踐和推動包括教育在內的經濟社會發展,是三者中的動力。作為教育與科技的實踐和聯結載體,人才是三者中的主體。三者共同組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支撐。
從作用關系上看,三者是互為支撐、耦合聯動、一體銜接的發展共同體。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框架中,正向的教育發展推動促進人才成長和科技進步,正向的科技發展反哺助力教育和人才事業現代化,正向的人才工作引領推進科技和教育事業發展。三者在實踐中共同作用、持續循環、疊加累積以實現更高水平發展。反之,任何一項事業停滯不前都會制約和阻礙其他事業的發展。
從戰略邏輯上看,三者是國家頂層設計中缺一不可的三駕馬車。科教興國戰略通過教育與科技一體協同,支撐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人才強國戰略通過教育與人才一體發展,強調人才培養和人才作用發揮的有機統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科技與人才一體推進,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實現民族自立自強。三者協同發力,共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服務,在目標旨歸和價值追求上是高度統一的。
發展靠科技創新,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高校理應以“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的擔當作為,結合實際先行先試,努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三位一體”改革經驗和有效模式,更好地以高質量教育涵養源頭活水,以高水平科技創新激發動能活力,以高素質人才增創發展優勢,為加快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作貢獻。
全局統籌高校教育科技人才擔當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推進的科學論斷,為新時代新征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結合點,應準確把握“三位一體”科學論斷賦予的使命要求,站在全局高度,運用系統思維,通過一體推動、協同配合、系統集成,以教育現代化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為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動能、塑造新優勢。
堅持“四個服務”落實立德樹人,為科技創新和人才發展夯實成長性基礎。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主陣地,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核心,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推動辦學模式、育人方式、治理體系、保障機制等方面創新,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緊密銜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貢獻。
堅持“四個面向”推進科技創新,為教育培養和人才發展輸入動力源泉。高等教育作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聚焦國家戰略重點發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構建創新平臺體系,開展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把優質科研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和育人優勢,為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
堅持“三個全方位”做好人才工作,為教育培養和科技創新提供主體性支撐。高等教育作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黨管人才,全面貫徹新時代人才工作方略,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評價導向,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把更多的“四有”好老師、與時代需求相符的“大先生”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等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事業中來。
“三位一體”塑造高校發展新優勢
探索打造教育“先行區”,不斷建立教育培養的體系優勢。當前,高校應率先統籌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動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大力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深化產業學院建設,深入實施“引企入教”改革,推動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水平。近年來,揚州大學一體化推進專業優化升級、一流課程建設、精品教材打造、教學形態重塑、實踐教學改革等工作,積極探索一流教師教育、雙創教育、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等新機制,著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探索打造科技“聯合體”,充分激發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當前,高校應聚焦國家戰略、科技前沿和區域發展需求,大力打造國家級戰略平臺,加快布局建設區域重點實驗室新體系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形成高水平創新人才的聚集地、重大科研成果的孵化器、高科技成果轉化的輻射源。同時,還應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集聚力量實施有組織科研,構建更高水平的校地、校企、校所創新聯合體,形成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學技術聯合創新體系,強化科技成果高質量供給與轉化應用,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近年來,揚州大學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統籌整合各方資源,開展從基礎到應用的貫通式研究,強化多學科交叉融合、多領域聯合攻關。學校與政府、院所、企業等聯合組建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為攻克生物育種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探索打造人才“示范點”,不斷構建聚才愛才用才的環境優勢。當前,高校應聚焦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建立健全教學、科研、技術推廣應用等不同類型人才的多元評價機制。可以建立部門協同、校地聯動的服務資源網絡,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合力打造人才保障共同體;還可以推動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結成人才聯盟,推行科教、產業人才雙向交流制度,建立人才共享庫,引導人才向下扎根、向上生長,以更高格局最大限度盤活人才資源。近年來,揚州大學積極探索“高精尖缺”人才和各類高端人才的共引、共育、共用模式,持續完善青年人才全鏈條培養制度,構建“引得進、育得強、用得好、留得住、評得準”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
(作者系揚州大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03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