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數以億計的各類人才支撐,既需要大量的科學家隊伍與工程師隊伍、高技能產業大軍帶動科技創新,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也需要大批的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方面的高素質人才從事經營管理和法治建設,實現經濟管理現代化和社會治理現代化。新財經人才培養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內容,新技術賦能、融合創新已成為鮮明的發展方向。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對全方位地培養新財經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我們要更加強調扎根中國大地,厚植愛國情懷,傳承中華文明,培養既具有理想信念又能適應新技術革命、產業變革和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第一,響應新需要,明確新財經人才培養目標新定位。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不斷推進和拓展的過程,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對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強烈。中國14億多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既要實現物質和精神雙重富裕,更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要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傳承好中華優秀文化,保護好自然和生態環境,還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就對全方位地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新財經人才培養是新時代高等財經教育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響應與調整,孕育著財經知識的創新和新財經專業的發展。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國際經濟格局的快速演變以及經濟治理結構的深層變革等,對新財經知識創造和新財經人才培養提出歷史性新需求,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催生新財經跨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多元協同育人變革,新技術融入、跨學科融合、優秀文化滋養、產教融合實踐成為新財經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的新財經人才應具備應對經濟全球化與數字化雙重變革挑戰的專業能力,對中國國情的深入理解和開放的全球視野,應心懷“國之大者”,具備知識復合型、綜合型素質能力等特質。要培養具有家國情懷、財經知識、信息技術、職業素養、國際視野“五維素質能力”規格要求的復合性應用型新財經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全面提高新財經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國家戰略與區域經濟發展能力。
第二,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重構新財經人才培養新模式。
新財經人才培養是面向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治理體系現代化等有關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的財經教育改革,應在經濟發展、產業變革、商業模式創新等領域尋求人才培養新突破,實現新財經教育理念創新、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新財經人才培養是扎根中國大地、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培養,要緊密結合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戰略要求和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新實踐,積極融入新技術,汲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經濟思想和管理思想,吸納借鑒現代西方經濟學管理學的有益成果,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以數字技術賦能推動新財經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第三,人工智能與財經知識深度融合,構建新財經課程體系。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催生了以跨界融合為特征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特別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打破傳統企業的邊界和運營模式,顛覆傳統商業模式與資源利用方式,推動了技術體系、生產體系、政策體系的變革,傳統的財經崗位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催生了對知識復合、學科融合、實踐創新能力強的新型人才的需要。相比其他學科,財經學科知識體系的交叉性、系統性和融合性更強;財經研究更加重視應用,對研究方法和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要求更高;財經應用領域更加廣泛,從宏觀經濟到微觀市場主體,涉及國民經濟體系的各個領域、各個產業和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所以,財經學科的創新發展更加迫切需要新科技的廣泛應用和深度融合,新財經人才培養更加迫切需要數字技術賦能、中華優秀文化滋養和產教融合的支撐。
第四,建設智慧化教學場景,培養復合型師資隊伍,塑造課堂教學新形態。
教育數字化建設為新財經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可能。
首先,要加強智慧化教學場景和學習空間建設,推進課堂教學數字化轉型。如建設智慧教室和數字化多媒體教室、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綜合實驗中心等,形成與新財經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智慧化教學場景和數字化教學環境;建設在線課程、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等線上教學平臺,實現教學資源建設與教學活動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推進;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方法與學習形式,促進課堂教學數字化轉型。
其次,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跨學科組建教學團隊。如組織開展教學創新大賽、青年教師講課比賽、優秀教案獎評選等,涵養師德品行,提升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豐富數字化教學手段,在教學理念、培養目標、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手段、設施環境、師資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地塑造新財經課堂教學新形態。
(作者系河北經貿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27日第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