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列為中國式現代化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之一,提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同時,國家更加重視加強中小學生態文明教育。2021年,生態環境部、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了《“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公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計劃(2021—2025年)》,旨在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2022年,教育部發布了《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將綠色低碳納入大中小學教學活動,融入國民教育各學段的課程教材中。
課程教學是實施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方式。中小學如何通過課程建設賦能生態文明教育,助力實現國家生態文明戰略,是新時代教育的重要命題之一。
當前我國義務教育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構成三級課程體系。學校以實施國家課程為主,同時結合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展教育教學。生態文明教育賦予了課程建設新的視角與活力,學校應根據三級課程不同的定位和特點,持續深入開展生態文明教育。
國家課程重在滲透與創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指出,課程應注重生態、跨文化和跨學科學習,以幫助學習者獲取和創造知識,同時培養其批判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從國家課程來看,生態文明教育體現在地理、政治、生物學、勞動、外語、物理、化學等多個學科中,主要是通過學科知識進行滲透。學校如何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過程中落實生態文明教育?筆者認為主要有三條路徑:一是在國家課程中探索設置生態文明教育相關主題,進行基于生態文明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大單元、大概念重構,通過學科教學、跨學科主題學習等路徑實現育人方式與教學方法的創新,通過綜合性、情境性和生活化內容的設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與生態文明素養。如北京一六六中學研發的基于生物學課程標準的基因工程、控煙主題課程,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3(SDG3:良好健康與福祉)的學習目標相結合,通過主題學習的方式,進行單元化主題學習。二是打通國家學科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合兩門以上的學科內容,從整體主義的視角出發,將學科知識與校外的社會實踐結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規定各門課程要設置不低于10%的“跨學科主題學習”,增強課程的綜合性與實踐性,強化學科之間的關聯。目前,已經有很多學校將地理、歷史、科學等學科知識與環保社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結合起來,促進課程育人、實踐育人與文化育人,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三是將國家課程和拔尖創新后備人才培養結合,把學科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課打通,具備條件的學校可以依托“翱翔計劃”,選擇生態文明教育的相關主題,發揮生態文明教育自身具有的綜合性特點,開設進階式課程設計,通過項目式學習與跨學科學習,培養具有生態文明素養與生態思維創新能力的新時代拔尖創新后備人才。
地方課程重在整合與創生
地方課程與生態文明教育的融合創新需要區域教育層面的整體推動。近年來,很多區域已經開展了系列探索,主要有三種模式:
一是依托國家課程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組織區域內的優秀教師團隊開發地方課程和教材,以生態研學活動課為主要實施載體,開展生態文明教育。課程設計更加突出以學生為中心,聚焦問題解決,強調深度學習與跨學科學習,突出分級分層,引領青少年參與本區域的綠色社會建設,在學習過程中提升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北京市海淀區開發的“三山五園”地方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石景山區以模式口、天泰山為主題的“我愛家鄉石景山”課程,學生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出了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相關建議,有效提升了社會責任感。
二是整合社會課程資源,通過購買服務和區域教師教育科研機構再加工的方式,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將課程提供給學校,助力學校課程與教學質量提升。這類課程注重理念創新與多方合作,注重與社區教育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樹立服務社會的意識,為社會與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如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教育中心主導研發的基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對話世界”國際理解教育綜合課程,關注了新課標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優先行動領域。如社區治理、青少年社會參與等層面的融合,融通古今,兼顧中外,打破學科邊界,引領學習者建立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與社會責任感,是具有代表性的區域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創新課程。
三是開展區域生態文明教育特色課程群建設。地方課程群的構建可以根據新課程標準育人要求,圍繞區域辦學理念和新時代生態教育理念,根據區域特色學習資源特征進行整合與創新,課程群將德育、勞動課程、科技課程等進行整合,構成生態經濟類、生態文化類、生態環境類、生態科技類等多個模塊。在此基礎上,開創區域生態文明教育特色課程建設模式,從頂層規劃、機制建設、資源整合、項目管理、教師培養、課程研究、效果評價等方面規范治理,助力區域生態文明教育的持續深入開展與實施。
校本課程重在融合與重構
校本課程是學校實現生態文明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一種方式,面向未來,需要采取更深入、更有效的方式進行融合與創生。實現途徑主要有三種:
一是開展基于特色辦學理念的學校整體課程建設,架構起由課程教學、實踐體驗、環境滋養、文化熏陶等要素構成的生態文明素養培育育人體系。學校基于生態文明教育理念可以創生三層疊加的課程結構:第一層面是以國家基礎課程為主的綠色基礎型課程,主要是利用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要求的10%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課時來實施;第二層面是綠色拓展型課程,即面向不同興趣與特長的學生群體,以特色主題課程及實踐活動為主,如氣候變化課程、“雙碳”課程等對綠色基礎型課程進行有益擴展與補充;第三層面是綠色專長型課程,面向有突出特長、有發展潛力的部分學生個體或社團,以體現學校教育教學特色的社團活動及特色課程為主,屬于探究類與體驗類課程,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與創新性。
二是進行精品特色校本課程設計。校本課程應強化“跨學科主題學習”理念,以基于學生立場、真實問題驅動、團隊合作探索為共同特征與價值追求,突破原有課程的視域和框架,打破學科界限,以“主題項目”的思路重構課程內容,以學生創新素養培育為導向,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與育人模式。
三是開展生態文明教育課程一體化設計與重構。集團學校可依托集團化辦學的優勢,開展生態文明教育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以德育為主線,在梳理學校德育實踐的基礎上,厘清生態文明教育在各學段實施的具體目標,開展節約教育和環境保護教育、氣候變化教育、基本國情教育以及節糧節水節電等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養成勤儉節約、低碳環保的生活習慣,潛移默化地讓不同學段的兒童、青少年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如北京九中教育集團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在中小幼等不同學段一體化實施中以生態文明主題教育為主線,對各學段課程進行整合與重構,實踐成效顯著;北京市宏志中學構建了初中、高中、大學一體化的中醫藥文化課程體系,通過課程傳承中國中醫藥文化,培養學生的道法自然、天人和諧的傳統文化智慧,培養新時代創新型中醫人才。
揚帆起航,奮楫逐浪。面向未來,教育工作者需要通過課程重構與理念創新,將三級課程與生態文明教育有機融合,持續培育學習者的學科核心素養與生態文明素養,用新理念、新技術與新范式賦能中國教育現代化,助力國家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研究所生態文明教育研究室主任;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優先關注課題“新時代生態文明教育的發展趨勢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號:BJEA22020)
《中國教育報》2023年04月28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