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入闡述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第三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聚焦“超越極限、新路徑、重塑”三個關鍵詞,要求高等教育在發展自身的小邏輯的同時要服務服從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打破原有學科專業的固化壁壘,強調探索和創新,并在此基礎上建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范式。
作為一所具有百年校史的北京市屬高水平特色型大學,北京建筑大學始終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與首都城鄉建設同向同行,扎根京華大地,培養了近8萬名城市規劃師、設計師、建筑師,成為國家和首都城市建設系統的骨干力量。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機遇,學校始終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一方面把握未來工程教育發展趨勢,開展了一系列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另一方面聚焦國家和首都重大需求,加快國家級科研平臺培育建設,持續增強在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參與度和貢獻力。
跳出教育的組織邊界——
科教深度融合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在新科技革命的深刻影響下,工程技術及產業呈現出交叉融合性、復雜系統性、跨界連通性以及可持續發展等特點。高等工程教育也隨之呈現出學科交叉、注重能力、項目實踐、智教融合、校企合作、面向未來、國際合作、終身教育等新特點。
瞄準未來工程教育的需求,學校依托優勢學科、高水平專業及科研機構,打造本碩博貫通培養、跨學科雙導師指導的未來建筑技術學院。這是推進高水平特色型大學建設的創新實踐,也是學校把握未來工程教育變革新機遇,實現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深入探索。學校將通過促進科教深度融合,強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并以此為牽引,做好實驗班建設和招生模式改革,不斷提高生源質量和社會影響力。學校希望跳出教育的組織邊界,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體系的銜接,實現校企合作課程開發,持續提升相關專業培養方案中實踐環節的比重。
今后,學校還將把人工智能、數字教育融入工程人才培養全過程,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育資源配置,希望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幫助他們構建自我學習、自我創造、自我完善的能力培養體系,從而培養面向未來的規劃師、設計師、建筑師。
與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打造“強·特·新”高精尖學科生態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呈現出交叉性、復雜性和多樣性特征。未來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方向不會僅僅依賴于一兩類學科或某種單一技術,而是多學科、多技術領域的高度交叉與深度融合。這就要求高校的學科建設與社會需求深度融合、高度綜合、創新整合。
學校聚焦建筑學和土木工程龍頭學科內涵建設,充分發揮學校的共建項目、地緣優勢、行業及校內資源作用,形成“強·特·新”的高精尖學科生態體系。今后,學校還將進一步向內挖潛,在機制保障上落實學科建設的龍頭作用,完善以學科為導向的資源配置機制和動態評估機制,堅持開源節流、績效為先,定期根據形勢變化進行考核和調整。圍繞建筑遺產保護、健康城市設計、數字與智慧建筑三個方向,以健康與數字城市創新平臺為載體,在保持建筑遺產保護學科優勢地位的基礎上,爭創國內一流的建筑學科;聚焦城市建設安全,打造國際領先的土木工程全流程一體化學科平臺,為土木工程學科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打造協同創新的一體化跨學科研究平臺,讓學科建設自身發展的小邏輯服從于國家和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需求,推動智慧城市、智能建造、近零碳建筑等交叉學科領域建設,形成城市建設領域高水平特色型學科交叉體系,為高素質人才培養提供堅實支撐。
瞄準產學研貫通——
為國家和首都發展提供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對科技創新作出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部署,鼓勵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吹響了開啟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新征程的號角。高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發揮著獨特的科技創新使命。
學校主動適應行業轉型升級和新時代首都發展的要求,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主動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學校制定了《貫徹落實北京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任務分解方案》,明確九大方面、25個主要方向的88項重點任務;發布了《服務北京建設人民城市三年行動計劃》,堅持創新驅動,圍繞北京城鄉建設領域的重大問題和切實需求,力爭在人民城市建設過程中作出更大貢獻。
學校堅持將國家、首都的重大戰略需求,作為學??萍紕撔鹿ぷ鞯姆较颉.斍?,學校正聚焦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碳達峰碳中和等戰略,主動在數字化設計、智能建造、智慧城市、新型材料、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等領域抓住機會,加快推進國家級科研平臺培育建設。與此同時,學校還計劃建設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公共實驗研究平臺,打造智能感知監測平臺、材料表征分析平臺、結構檢測加固平臺等,為服務北京相關高精尖產業技術自立自強和核心競爭力提升、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新動能。
近年來,學校聚焦北京市高精尖產業布局,特別是“北京智造”領域,搶占先機、占據有利位置。面對首都現代化城市品質提升的新需求,學校還將立足新時代首都發展定位,發揮自身優勢,服務于首都城市特色風貌塑造、空間品質提升與精細化治理,將最前沿科研成果引入課堂,將實驗室建在街道、社區、鄉村的廣袤大地上。當前,學校已與北京16個區及相關行業部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服務首都高質量發展。例如,與門頭溝區人民政府共建鄉村振興實驗室,聚焦文化傳承復興、鄉村有機更新、產業綠色發展三大領域,開展系統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的科學研究與實踐,助力鄉村振興。
作為北京地區唯一的建筑類高校,學校將通過構建體系、打造路徑、涵養生態、匯聚合力,扎根京華大地,努力建設高水平特色型大學新范式,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作者系北京建筑大學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3年05月08日第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