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是實現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環節,更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高校是重要的創新源頭,肩負著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任。作為扎根西部的地方高校,西北大學始終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使命,秉承“精基礎、強應用、育交叉、促轉化”的科技工作方針,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為科研人員“解枷鎖”“放權力”,讓科技成果“下書架”“上貨架”。
體制機制改革——激發成果轉化新動能
2015年以來,國家先后實施兩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點,力圖解決因體制機制導致的科技成果轉化桎梏。西北大學作為陜西省最早參與全面創新改革試點的高校,于2017年成立了集管理、服務與運營為一體的技術轉移轉化專職機構——高技術轉移創新研究院,統籌負責全校的技術轉移轉化工作,打造涵蓋研發基地、眾創空間、孵化平臺、轉化基金和成果推廣平臺的“五位一體”全鏈條轉化生態。
2021年以來,學校積極融入陜西省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以“三項改革”為指引,以“先行先試、評價激勵、提高效率、防控風險”為原則,以簡政放權為核心,制定修訂涵蓋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服務保障、評價激勵等方面的20余項制度,解決成果轉化“最先一公里”問題。以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和賦予完成人成果轉化定價權與轉化方式自主權解決“不敢轉”,以職稱評審單設社會服務序列和提高科技人員轉化收益比例解決“不想轉”,以“微種子基金”和橫向結余經費出資轉化解決“缺錢轉”,全面激發科技成果轉化活力。
近年來,學校先后入選陜西省高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試點單位、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西安市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示范高校。2021年底秦創原建設以來,共完成科技成果轉化50項,轉化成果74件,實施兩項千萬元級成果轉化。
產學研融通——營造成果轉化新生態
主動融入企業開展協同創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將自身科技資源優勢與企業市場主體優勢有機結合,促進產業發展和地方經濟發展,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學校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發展需求,建立全方位、深層次、立體化的校地、校企合作關系,不斷提升創新要素集聚能力、產業競爭力和綜合實力,完善科研成果從孵化、培育、轉化直至產業化的全生命周期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立常態化對接機制,梳理地方和企業產業發展、科技創新需求清單;建立常態化摸底機制,梳理學校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供給清單,促進兩張清單匹配。
學校以企業為主體,共建校企研發平臺和研發團隊,開展協同攻關,努力實現自由探索的科學研究與需求導向的技術開發,高校科研人員與企業創新人才,高校實驗室與企業創新中心,企業進校園與成果出校園,科學前沿與社會服務的有機統一和無縫對接。學校以企業為主體,與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陜西功能食品工程中心有限公司、西安航天動力試驗技術研究所等合作共建“四主體一聯合”新型校企研發平臺,共建兩家未來產業創新研究院,設立10個地方工作站,與50余家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
延長—西大先進技術研究院模式作為“四主體一聯合”新型模式的代表,入選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百佳案例》。學校共培育了60余支產學研合作團隊,其中25支入選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學校與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合作,解決了如何在中國最軟的地基上建設最重載鐵路的科學和技術難題,被國內外10余家單位應用,產生經濟效益52億元,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多元模式——開創成果轉化新范式
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學校充分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優化資源配置,合理吸納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的各方訴求,在普遍原則的基礎上允許“一人一策”“一事一議”,靈活定制轉化方案,激發出資人、發明人、轉化人的積極性,提升轉化效率和成功率,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
早在2019年,學校就開始了定制轉化方案的探索,開創了一系列“成果轉化+”新模式。例如,“早期乳腺癌診斷試劑”成果,創新性地以“賦權+現金”的形式完成930萬元轉化。成果團隊按照擬定轉化金額向學校支付成本補償后,學校將所有權賦予團隊,由其自行轉化,克服了前期投入巨大的困難。
為吸引企業投小投早,學校設計了“許可+分階段孵化+轉讓”的成果轉化新模式。例如,“抗污染過濾膜及含油污水分離凈化”成果研究團隊與企業合作成立新公司,學校以1200萬元許可實施轉化。轉化資金由企業分階段投入,團隊將大部分資金用于進一步中試和工業化放大,學校在一定階段將成果無償轉讓給企業,最大程度降低了企業風險,打消了企業投資顧慮,打造了“企業+團隊+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共同體,實現多贏。針對“二氧化碳地質封存相關技術”成果實施周期長、對技術支持要求高的特點,學校設計了“許可+直接獎勵+股權激勵”的轉化方式。學校允許團隊收益獎勵由出資公司直接支付給研究團隊,并由雙方自行約定支付方式,簡化了轉化流程,同時同意研究團隊技術入股新公司,許可新公司全面使用專利技術,開創了與民營資本合作開展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工程建設的先河。
社會效益最大化——探索成果轉化新思路
學校在促進成果轉化過程中一直堅持以社會效益最大化為理念,本著“不轉化就是對社會資源的最大浪費”和“以最小成本創造最大效率和效益最優”的原則,不單純以轉化金額和學校收益衡量轉化成效。
大力支持教師以科技成果在秦創原成立公司推動產業化,實施自主定價、自主轉化。2000年,學校將類人膠原蛋白系列研究成果轉讓給西安巨子生物基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科研團隊與企業深度合作,開展科技攻關,聯合成立研究平臺,聯合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重大項目,打造人才團隊,實現從基礎研究成果到產品到商品的無障礙轉化。研究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中國專利獎金獎、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先后孵化了四家科技型企業,實現年產值40億元,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
除此之外,學校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專利導航服務,建設秦創原西北大學科技孵化器,打造西北大學科技園,通過市場化的手段提升成果轉化效率、效益和成功率。秦創原西北大學科技孵化器目前已入孵科技型企業12家,培育項目16項,碳中和學院入選秦創原首批校地協同創新中心。
未來,學校將以科技創新為引擎,進一步梳理整合校內外資源,圍繞區域產業發展,結合學校學科優勢,在生態環境、資源能源、生物醫藥大健康、文化信息等領域組織培育一批科技創新產業化項目,力爭產出更多標志性成果,深度融入陜西省秦創原建設,助力西安市“雙中心”建設,為區域高質量發展貢獻西大智慧。
(作者系西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05月29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