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錨定了教育發展新方位,突出強調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也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地方高校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人才池,與地方發展同向同行、共融共生。特別是對于區域資源和發展機會不平衡不充分的農村、基層與欠發達地區來說,地方高校更加是他們的智力庫和主力軍,對于共同富裕的意義更加重大。所以,必須站在國家利益的大政治視角上、站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民生視角上深刻認識地方高校在推動共同富裕歷史進程中的教育支撐力和貢獻力,找準支撐地方發展需求和發展特色的嵌入路徑,為化解地方共同富裕的堵點、痛點、難點貢獻智力、科技和文化支撐。
人才培養是高校基本功能和根本任務,是教育問題,也是經濟和民生問題,要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結合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幫助學生掌握好相應技能是服務地方發展的題中之義,對于當下穩就業、穩步推動共同富裕尤為具有現實意義。
要著力培養賴以發展的職業技能、地方特色的傳統技藝、順應時代的數字技術。職業技能是學生專業學習的產出,更是其職業發展和參與地方經濟建設的基礎,地方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更需要把握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工作。傳統技藝是地方經濟建設、歷史文化長期積累而來的特色和獨特優勢,傳承好、發揚好甚至搶救好傳統技藝是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發展重要舉措之一。隨著數字化的深入發展,數字技術成為當下的必要能力,數字的生存能力、安全能力、思維能力、生產能力、創新能力成為學生融入社會的必備技能。職業技能、傳統技藝與數字技術不僅是學生發展的必需,更是地方高校和地方發展交融互動的基礎。
耦合推動職普融通的終身學習、產教融合的實踐學習、科教融匯的理論學習。推動“三技”培養工作,不僅要點上發力,更要形成合力、融合突破。地方高校常常受限于資源編排局限以及內外部資源整合能力不足等問題,需進一步打破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學科界限,突破理論與實踐的教學限定,實現學習過程的縱橫延展,形成校內校外資源螺旋聯合共生的政產學研合作格局。要通過建立良性培育、評估和可持續發展機制來配置各類資源,建立有效的導師培養和交流機制,引導學生關注技能發展的實際經濟社會效益而不是停留在“PPT學習”上。
產業發展是地方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手段。深化就業創業工作與地方產業發展的深度融通,提高“留地率”,既是地方高校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徑,也是有的放矢培育地方急需人才和戰略性人才、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地方高校應積極應對人口結構變化和產業技術變革所提出的新要求,全力推動地方產業、創新創業、就業“三業”融通,實現融合、互嵌發展。
以創新動能推動地方現代產業發展。發揮地方高校的研究優勢,在宏觀層面廣泛探討國際和國家產業發展運行中前瞻性、趨勢性問題,在中觀層面深入研究地區產業發展規律、路徑和模式,在微觀層面全面開展產業運行需求與困境預警監測,采用需求引導、多元共建、體系開放的模式,以協同推進產業技術升級、集成攻關和產品研發等創新活動支撐產業提檔升級。要積極培育實施新興產業、補強產業鏈條、優化產業創新體系等重大戰略,形成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有效銜接機制,實現人才共引共育共享、平臺共建、項目共研、成果就地轉化,促使高校的創新活動真正融入地方產業發展實際,實現同頻共振、同向聚合。
以創新創業牽引高校就業融入地方。地方高校應該在地方產業體系內,進一步擴大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成效和影響力,提升創新創業的項目品質以及經營業績。更加廣泛梳理創新創業先進個人、典型項目和突出企業,為學校、地方輸送更多的雙創人才和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通過更多創新創業機會的輸出,進一步改變地方產業的發展業態,切實推動建設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僅是物質上的富裕,也是精神上、文化上的富足。高校是現代先進思想優秀文化的傳播地,具有引領思想、傳播先進文化的功能。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積淀的產物。各地均具有豐富的文化要素,紅色文化基因、綠色發展理念以及地方多彩文化形成了豐富的多元圖景。地方高校尤應當仁不讓地積極唱響紅色引領“主旋律”、打好綠色發展“主動仗”、筑牢服務地方“主陣地”。
地方高校應該利用好地方優勢,積極走出校園、走進村社,看到真實的地方文化世界,帶著一個問題出去、帶著一個經驗回來、聯系一個單位、解決一個問題。應傳承好紅色根脈、利用好家門口的紅色資源,用大眾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紅色故事、宣傳紅色經典、弘揚英雄人物,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工作。地方文化是地方發展的符碼,應充分助力塑造具有地方印記的文化故事、打造具有地方標識的文化符號、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營造具有功能靶向的文化氛圍。要充分發揮好黨員、志愿者的先鋒作用,沉下心、撲下身、真融入、辦實事,開展好地方的紅色根脈傳承、綠色文化涵育、文化基因解碼等重大文化工程,協助、支持、參與建設文化載體,著力喚醒文化自覺、促進文化自強、增強文化擔當。
(作者系麗水學院科研與地方合作處副處長、講師)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16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