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覆蓋率高達80%、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位于浙西南的麗水又被稱為“最不像浙江的城市”。過去,獨特的地理條件是制約麗水發展的阻礙。而今,麗水深入踐行“兩山”理論,“點綠成金”,實現了綠色崛起,成為綠色發展模范城。而這背后,離不開高等教育的支撐。
麗水學院黨委書記王利琳表示,作為麗水市唯一的本科院校,麗水學院強化校城共同體理念,進一步明確了建成“服務綠色發展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辦學目標,持續推進內涵建設和內部治理,在服務和引領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彰顯特色。
構建服務地方發展的四級聯動體系
1毫米長的病原線蟲通過松褐天牛傳播,40多天就可造成松樹枯死,3至5年即可摧毀成片松樹。麗水是浙江省松材線蟲病防控任務最重的地區之一,和松材線蟲的“斗爭”,已經持續了近30年。
隨著松材線蟲病疫木綜合管治平臺“云森防”的上線,麗水在和松材線蟲的斗爭中掌握了更大的主動權。通過航拍圖像采集、AI圖像識別、二維重建等技術,自動識別并定位病死松樹坐標,只需15個工作日即可形成精確到株的松材線蟲病疫情分布圖,從而進行快速治理,比過去至少節省了85個工作日。“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有效遏制松材線蟲病疫情的蔓延擴散?!丙愃畬W院工學院教師葉振說。
2019年,葉振通過“百博入百企”人才引領計劃赴企業掛職,負責松材線蟲病疫木智能識別和定位的算法研發,為“云森防”系統提供核心模塊支持。葉振的故事,是麗水學院主動服務和融入地方發展的一個縮影。自2016年開始,麗水學院分批選派80多名博士專家到76家企業、4個鄉鎮掛職服務,累計幫助企業、鄉鎮解決技術難題80個。
為提高服務綠色發展的組織性、主動性、有效性和貢獻度,麗水學院構建了“學校布點、學院建點、團隊進點、博士駐點”的四級聯動社會服務體系,實現麗水9個縣(市、區)校地戰略合作全覆蓋,建立15個產學研合作平臺,組建42個科技服務團隊,進駐各平臺和企業開展技術合作,100多名博士深入工廠車間、田間地頭駐點服務,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共同富裕。
緊密對接麗水特色產業鏈,建立麗水經開區半導體產業學院、縉云縣智能制造產業學院等產學研平臺10余個;與納愛斯集團等麗水行業龍頭企業共建企業創新平臺10余個;設立智能科學與技術等14個校重點學科,為集中資源辦好優勢學科,2022年招生專業(方向)從50個縮減至38個……麗水學院院長李俊杰介紹,學校對標麗水特色產業集群發展需求培育學科,調整學科方向,凝練學科特色,在融入地方綠色發展大局中不斷探索和深入。
激發教職工服務地方發展積極性
“這次我評上了副教授,非常感謝學校領導和人事部門制定了這么好的政策與評價體系,不唯論文,不唯學歷,只看能力與業績?!惫W院副教授袁海洋說。
袁海洋自博士畢業進入學校以來,先后主持橫向項目20余項,幫助本地企業解決技術難題30余項,與企業共同研制大型軸套類零件車銑復合加工專用設備,更是打破了國外壟斷,被麗水市人民政府評為“創新引領”突出貢獻個人。憑借在服務地方上的突出貢獻,袁海洋在上一輪職業評聘中被評為社會服務與推廣型高級專業技術職務。
如何提高教職工服務地方綠色發展的意識和能力?王利琳介紹,麗水學院深化教育評價改革,以職稱評審為例,麗水學院確立了分類評審原則,設立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并重型、科研為主型和社會服務與推廣型等4個類型,建立了項目、論文、專利、成果轉化和標準制定等七大類業績同等對待機制。
“教師在企業實施成果轉化、開展技術攻關、研發新產品等工作,都可以反映在職稱評審的表格里?!丙愃畬W院科研與地方合作處副處長胡偉儉介紹。改革后,職稱評審業績條件轉變為成果“多選”,建立了“菜單式”評價指標體系,高質量專利、成果轉化、技術推廣等都納入代表性成果。
接地氣的科研為區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工作要接地氣,要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我們的科研評價更要樹立正確的導向。”李俊杰表示,學校在堅決破除“五唯”的同時,建立起了適應服務綠色發展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需要的教育評價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通過發揮評價指揮棒的作用,推動教職工轉變思路,提升服務地方綠色發展的意識。
“2022年科研到賬經費達6686萬元,比2018年增長180.4%,年均增長近30%,預計2023年科研經費達到1億元。”近年來,麗水學院科研經費實現了快速增長。胡偉儉介紹,科研經費的快速增長源于與地方的緊密合作,學校與麗水9個縣(市、區)和開發區校地戰略合作全覆蓋,建立了16個產學研平臺,承擔了麗水市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委托的技術開發和服務項目1000多項。
“學校以共建產學研平臺為核心牽引更高能級的社會服務,實現了社會服務向縱深領域延伸,影響力持續增強,贏得了地方政府的認可和信賴,也為學校提供了長效穩定的科研經費來源,推動學??蒲袆撔滤降目焖偬嵘?。”李俊杰說。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01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