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為跨文化交流橋梁與紐帶的外語人才,尤其是掌握我國周邊具有獨特地理位置國家語言的人才,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類人才不僅可以純熟運用對象國語言講好中國故事,而且能深入發掘我國優秀文化和周邊國家文化間的傳承與影響關系,更好地促進雙向深度交融互通。
當前,如何探索周邊國家語言人才培養新路徑,如何培養更廣泛意義上的外語人才,成為擺在我國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新問題。
厘清培養意義
我國周邊地區國家眾多,歷史文化多元,文明圖景五彩斑斕。進入新時代,我國與周邊國家經貿合作不斷邁上新臺階,許多周邊國家搭乘我國發展的“高速列車”,在我國經濟騰飛過程中共贏互惠。當前,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揚帆起航,亞太地區規模最大、最重要的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正式生效,中蒙俄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中緬經濟走廊建設蹄疾步穩,“一帶一路”框架下“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互聯互通的雛形初步形成。
我國已經有80余年周邊國家語言人才培養的歷史。20世紀末,教育部門逐步認識到建設包括周邊國家語言在內的非通用語專業的重要性,并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了部分教學質量較好的高校作為“國家非通用語本科人才培養基地”。
然而,從總體上看,我國周邊國家語言人才培養戰略布局仍然相對滯后。無論是經貿合作還是安全合作中,掌握周邊國家語言的高層次人才缺口依然很大,亟須緊前布局,加速培養,彌補短缺。
找準培養短板
周邊國家語言人才培養戰略布局相對滯后。首先,高校外語語種的創立開設、招生規模、培養方案大多憑借市場需求導向,而非國家戰略驅動。某些就業相對較好的語種,高校往往競相開設。近20年來,廣西、云南的許多高校都開設了泰語專業,個別學校年招生量甚至達到數百人。然而,個別就業市場前景不好的語種,盡管為國家戰略所需,卻極少有高校愿意主動開設。其次,僅重視官方語言人才培養,對于有些地區方言關注不夠。周邊國家語言不僅有官方語言,很多與我國國家利益密切相關的方言也應包含在內。還有專家從構建安全共同體的角度出發,提出南海問題需要他加祿語、宿務語、伊洛卡諾語等語種,中東問題需要阿姆哈拉語和庫爾德語等語種。就目前我國外語院校開設語種情況來看,尚未專門開設周邊國家關鍵方言,相關人才儲備不足。
周邊國家語言高端人才培養質效稍弱。著名語言戰略研究學者文秋芳曾直言:“在外語人才的培養質量上,我們對培養多語復合型人才艱巨性的認識不足,現階段外語人才呈現出‘小才濟濟’、高端人才極度缺乏的尷尬局面。”當前,能夠運用所學語種開展工作的畢業生數量比例并不高,更不用說既精通語言又熟悉對象國歷史、文化、國情,乃至熟知國際法理斗爭、國際貿易談判規則的基于周邊語種的區域國別研究高層次人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部分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曾出現因缺乏高端語言人才而“折戟”的事例。此外,在對外戰略傳播過程中,綜合素質高、語言能力強、善于講好中國故事的冷門語種人才亦屬鳳毛麟角。
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我國傳統上主要依托外國語大學(學院)作為培養周邊國家外語人才的主渠道與主陣地。單一外語學科培養的外語人才擅長語言應用與跨文化交往,但在知識結構、研究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二是盡管部分高校周邊國家外語專業已經嘗試開設區域國別類課程,或者允許外語專業學生輔修其他專業,但具有示范引領效應的成功改革案例不多,存在課程建設水平稍欠、輔修專業顧此失彼等客觀情況。三是周邊國家語言人才供需對接精準度有較大提升空間。盡管近年來中國非通用語教學研究會等行業協會每年都對國內非通用語種發展情況進行及時更新與分析,不少高校也會通過各種手段發布本校非通用語種人才畢業情況,但很多用人單位并不能精準掌握此類信息,導致人才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出現脫節。
創新培養路徑
當前,相關高校應秉持體系思維和辯證思維,全方位統籌、全鏈條謀劃、全要素管理,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著眼國家重大戰略迫切需求,體系布局,通盤考量,籌謀未來。
強化頂層戰略設計,體系前瞻語種布局。語種布局處于人才培養鏈條起始段,地基打得牢,大廈才能建得高。加強周邊國家語言人才培養要突出前瞻性、戰略性需求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和布局結構,為人才培養提供體系支撐。把人才培養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周邊外交目標結合起來,下好“先手棋”,有組織推進語言人才戰略儲備。充分發揮國家在戰略資源配置中的主體性地位,建立“政府主導、學校主體”的協同機制,優化語言人才培養布局,特別要支持周邊重點國家主要方言、冷門語言和薄弱語言學科發展,構筑全面均衡發展的高質量周邊國家語言體系。相關高校在外語學科發展過程中,應明確學科專業發展布局,凝練優勢主攻方向,努力構建獨具特色的學科專業體系。此外,還應加強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導,發揮好政策、制度的價值驅動和戰略引領作用。如穩步增加財政投入,支持高校外國語言專業建設,鼓勵社會力量設立語言人才培養基金,提升資金使用效能。可考慮設立“周邊國家語言專項人才提升工程”,通過特殊政策保留培養骨干,以完善的政策保障,塑造有利于周邊國家語言人才培養的生態。科學制定分類評價方式和標準,完善人才差異化評價和長周期支持機制,構建符合語言人才成長的評價體系。
鼎新專業課程體系,提升人才培養質效。相關高校應著力塑新周邊國家語言專業課程體系,結合周邊外交戰略實際需求,實時更新教學內容,探索教學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先進教學平臺資源,綜合施策發力,提升高端人才培養質效。首先,深化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加強外語人才正確價值觀培塑。增設全程外語授課的中國研究相關課程,提升學生對于中華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中國政治外交的認知度,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其次,針對不同語種的對象國,開設如對象國文化心理等課程,使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從外國人聽得懂、易接受的角度,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闡釋好中國理念、傳遞好中國經驗。再其次,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最高追求,以我國與不同國家地區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具體問題的解決為目標,鼓勵高校開設產研結合課程,提升高水平科學研究外語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統籌聚優內外資源,加強人才培養協作。一方面,要加強國內協作。教育主管部門要通盤考量,動態評估優化,加強精細指導,打破校際學科專業壁壘,實現資源整合聚優。行業協會要積極發揮作用,搭建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協作平臺。與此同時,統籌發揮國內相關高校在國際經貿、國際法務、國際政治等領域的專業優勢,與外語專家團隊開展協同研究,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周邊“外語+”系列課程,提升外語專業學生綜合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化國際協作。與周邊國家高校、智庫合作,協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在地經驗的周邊國家語言人才。各高校應主動拓展國際教育合作渠道,依托校際合作協議,創新開展周邊國家語言專業人才聯合培養。鼓勵學生參加周邊國際會議,積極組織與周邊國家雙向交流實踐活動,加強周邊國家語言人才的針對性、復合型、沉浸式培養。
(作者聶漁樵系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林敏潔系南京師范大學東方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03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