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時期提出的 “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以及“重視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精神是法蘭西民族重要的“歷史遺產”,推動了法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于教育領域而言,法蘭西精神建構了法國教育“自由、免費、義務、世俗”的基本原則。法國憲法規定,不論年齡、性別、種族、家庭出身,學生都可以自由選擇公立學?;蛩搅⒔逃?,亦可以經政府備案后在家上學,但私立教育和在家上學要接受國家監管,以保證國家整體教育目標的實現。2018年,法國政府出臺政令,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范圍,法國義務教育的總年限被延長至14年。教育的普及與發展極大促進了法國經濟、科技、文化的繁榮,為法國保持世界影響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教育推動產業發展
法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之一。2022年,法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6402億歐元,在全球排名第七位。法國也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是世界主要農產品和農業食品出口國。此外,法國的汽車制造、造船、機械、紡織、化學、電子、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建筑等產業都非常強大。法國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加工技術位居世界第二位,航天和宇航工業位居世界第三位,鋼鐵、紡織業位居世界第六位。服務業在法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法國的零售業、運輸業、娛樂業一直位居世界前茅。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源泉,幫助學生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和社會生活做好準備是法國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法國不斷調整教育體制,改革課程與教學,以促進人才鏈與產業鏈的銜接。
在職業教育領域,1985年,法國設立了職業類中學畢業會考,實現了中高職貫通銜接培養。中等職業教育學制為3年,根據2019年修訂的中等職業教育通識課程目錄,中職開設法語、歷史與地理、公民與道德教育、數學、應用藝術與藝術文化、現代語言、體育與運動、預防、健康與環境等通識課,還根據專業差異,設有經濟管理或經濟教學法、物理或化學、第二語言等專業通識課。同時,法國還將原來的57種高中畢業會考專業整合為14個職業大類,修訂了過去諸如“鍋爐”“流程工業”等讓人費解的專業名稱。每個專業大類下設2—10個職業會考專業。2022年,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索邦大學就教育改革講話時,再次強調了職業教育深度轉型的重要性。新一輪職業教育改革將著力深化校企合作、增加學生實習時間、繼續推動學徒制改革。
在高等教育領域,除了綜合性大學之外,大學校、行業特色型高校、大學技術學院、高級技術員班等構成了面向業界培養人才的多元體系。一些具有“職業化”使命的高等院校致力于滿足國家對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強烈需求,其課程與就業市場的需求密切結合,教學質量高,畢業生深受業界歡迎。以成立于1761年的里昂獸醫學院為例,這所學校規模不大,僅有在校生630名,且10%為國際學生,學校設有寵物臨床學、馬科動物臨床學、動物公共健康等專業,堅持教學與實踐相結合,在法國這樣的農業大國中,畢業生就業率非常高。
隨著技術的發展,物聯網、人工智能、量子計算、5G等廣泛應用于工業、服務業、國防、健康、文化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培養適應數字戰略的人才,是大國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法國積極調整各級各類教育,以適應產業數字化轉型。比如2015年,法國政府啟動“未來工業”計劃,明確提出通過數字技術實現工業生產轉型升級,這也被看作“新工業計劃”的第二階段。法國高級技術員班隨后新增了網絡通信技術與服務、數字技術處理等新專業。2018年,法國發布了《法國人工智能發展戰略》。2019年,法國在普通高中和技術高中的一年級增設了“數字科學與技術”課程,屬于必修課,每周1.5學時,課程涉及互聯網、社會網絡、結構化數據及處理等7個主題的教學內容。今年初,法國國民教育和青年部發布了《2023—2027年教育數字化戰略》,旨在強化數字教育治理,培養學生的數字能力和信息素養,為教師和學校提供數字化教學培訓、資源和支持,優化教育信息系統服務。這是法國推動教育變革與創新的重要舉措,也是建設學習型社會、推進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
教育促進科技創新
法國擁有強大的科研實力,誕生過近70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十幾名菲爾茲獎獲得者,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約2.22%,向歐洲專利局提交的專利申請數量位居世界第四。此外,法國還擁有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巴斯德研究院、居里研究所等全球知名的科研機構,牽頭或參與了大型強子對撞機、歐洲同步輻射光源等多個國際重大科研項目。強大的科研創新體系離不開卓越、開放的高等教育。
2010年,法國政府依托“未來投資計劃”(PIA),提出了“卓越大學計劃”。該計劃由法國國家科研署牽頭、中央專項投資,力圖將已經具備一流學科卻在地域上較為分散的高校進行合并重組,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大學和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研領域。截至2022年底,已有巴黎文理研究大學、巴黎西岱大學等9所高校入選。為進一步促進法國高等教育與國內外資源的對接,2013年,法國出臺《高等教育與研究指導法》,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與科技創新體系的融合與變革。2020年,法國通過了《2021—2030年研究規劃法》,旨在通過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崗位的吸引力、鼓勵科研服務產業和社會,振興法國的科研事業,使法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法國還積極參與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進程。法國是牽頭簽署《索邦宣言》(1998年)的國家,此外,還與歐盟多國通過“博洛尼亞進程”、“里斯本戰略”、“歐盟2020戰略”、“歐洲教育區”等頂層設計規劃,以及歐洲學分體系、“伊拉斯謨+計劃”、歐洲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制等措施,不斷推進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發展。2017年,馬克龍提出建設“歐洲大學”的倡議,號召歐洲大學結成網絡,讓學生可以自由出國學習,使用至少兩種語言上課。歐洲理事會很快采納了該倡議。到2020年,歐盟委員會已批準成立41所“歐洲大學”,其中,法國有32個高等教育機構加入了28所“歐洲大學”。
在科技政策方面,2015年,法國發布《法國—歐洲2020》,定位于戰略性關鍵技術,提出了十大社會挑戰和科研優先發展方向。2020年,法國啟動了“振興計劃”,推動法國經濟盡快擺脫疫情的影響,其中投入在高等教育、科研和創新領域的經費有65億歐元。除了本國層次的研究投入外,法國還積極利用歐盟框架,推動本國科研機構和人員融入歐洲研發和創新鏈。比如2021年歐盟啟動的第九期研究與創新框架“地平線歐洲2021—2027”,預算達到了995億歐元。
教育服務文化進步
法國是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大國,擁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藝術家,思想家如笛卡爾、伏爾泰、薩特,文學家如莫里哀、雨果、普魯斯特,畫家如莫奈、馬奈、德加,音樂家如柏遼茲、比才、德彪西等。此外,法國的飲食文化、影視文化和時尚也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蘊含著浪漫主義精神和理性主義傳統的法蘭西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特殊的貢獻和價值。
法國素來重視文化教育,“國家保障人人享有文化的平等權利”被寫入1988年的《藝術教育法》。2013年,法國頒布《重建共和國基礎教育規劃法》,正式用“藝術與文化教育”取代“藝術教育”,并明確藝術與文化教育的目標是發展所有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力。近年來,在經歷了文化多元性危機之后,法國越發重視文化對于加強公民凝聚力的作用。2015年、2016年,法國連續出臺《藝術與文化教育路線》《藝術與文化教育憲章》兩份文件,強調藝術與文化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關領域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更是促進公平、涵養共和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在學校教育中,除了美術、音樂、舞蹈、電影、文學等課程,法國也重視通過藝術發展學生的同理心、創造力、表達力和判斷力。同時,法國動員政府、文化機構、社會組織、家庭與學校建立共同體,在藝術與文化教育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法國,26歲以下歐盟成員國的公民或者在歐盟成員國居住不少于3個月的青少年都可以免費進入公立博物館和文化場館。2017年,馬克龍還宣布推出“文化通行證”,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文化藝術活動。此外,法國還積極推廣法語語言和文化,通過法語聯盟、法國文化中心等機構提高法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
(作者單位系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06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