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工作結束時指出,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激勵了幾代人。一部北大荒的開發史,就是北大荒精神的形成發展史。北大荒精神是在開發建設北大荒的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實踐歷程中孕育形成的。在并非“世襲輩分”的三代北大荒人中,知識分子是其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廣大知識分子不僅為北大荒帶來了“科學求實、無私奉獻”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成為開發建設北大荒的中堅力量。他們將熱情與熱血傾注于艱苦歲月,用青春和知識建設了北大荒,更把城市文明和地域文化注入了北大荒,實現了一種精神文化的深度融合,與其他北大荒人一道共同孕育豐富了北大荒精神。
不負青春韶華、堪當時代重任的墾荒志愿青年。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使命。1955年,青年楊華積極響應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的《關于響應黨的號召,組織青年參加開墾荒地的幾項意見》關于青年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開發邊疆、建設邊疆、到那里安家落戶的號召,帶領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率先進駐北大荒,建起了北大荒第一個青年集體農莊——北京莊,自此拉開了青年志愿墾荒的序幕。此后,河北、山東等地的志愿青年響應號召,陸續來到了北大荒。同年,杜俊起率領天津第一批青年志愿墾荒隊與北京青年墾荒隊會合,建起了天津莊。1958年,天津莊榮獲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簽發的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獎狀。青春是墾荒大軍中一抹亮麗的色彩,廣大青年志愿者將美好的理想與實干精神結合起來,促進了邊疆建設,充實了墾荒力量,激勵了數以萬計的熱血青年,推進了農墾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北大荒精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主色調,成為中國青年運動史上的一個壯舉。
滿懷報國之情、毅然遠赴邊疆的支邊青年。《北大荒人的歌》深切反映了北大荒人用生命熱愛黑土地、用熱血獻身黑土地的炙熱情懷。1958年8月,中共中央頒發《關于動員青年前往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掀起了一場支援邊疆建設的新熱潮。1959年2月,農墾部召開動員內地青年前往邊疆地區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工作會議。1959年7月,黑龍江省委批轉省勞動局黨組《關于山東移民分配的調整意見》決定分配給牡丹江農墾局3萬人、合江農墾局2萬人,于是陸續有幾萬名山東支邊青年來到北大荒,隨之而來的還有山東人吃苦耐勞、熱情質樸的可貴品質。大批支邊青年及其家屬相繼來到北大荒,他們扎根黑土地,以純樸愿望投身于艱苦事業,也將地域傳統文化和美德匯聚于斯、物化于斯。他們用青春渲染了北國風光,用智慧建造了萬頃糧倉,用生命書寫了氣勢恢宏的拓荒史詩,在促進南北交流的同時,也豐富和升華了北大荒精神。
傳承墾荒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的知識青年。在“到邊疆去,到北大荒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號聲中,1963年至1976年,54萬名城市知識青年、10萬名大中專畢業生和地方干部來到北大荒,成為新北大荒人的主體,他們為墾區注入了“新鮮血液”,將朝氣帶入北大荒的建設,展現了中國青年追求理想、建功立業的可貴品質,充實了文教、衛生、農業和農機行業的發展,成為墾區各條戰線上的主力軍,不僅將北大荒打造成了中華糧倉,而且還極大地豐富了北大荒的精神文化,為黑土地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梁曉聲的《年輪》、張抗抗的《分界線》、丁玲的《杜晚香》等經典文藝作品紛紛涌現。知青們踏著老一代拓荒者的足跡邊學習、邊實踐,用年輕的身軀向亙古荒原宣戰,北大荒的風云與悲壯磨煉一代熱血青年,塑造了新的血肉與靈魂。
扎根祖國邊陲、一生淡泊名利的科研人員。不同時期來到北大荒的科技人員,有數十萬之多。為培養更多專業農業人才,時任農墾部部長王震于1958年領導建立了一所農業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為墾區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撐。面對北大荒復雜的地理環境和惡劣的自然條件,廣大科研人員不懼條件艱苦,用嚴謹的治學理念和專注的工作態度,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農業生產難關,幫助墾區走上了高效的生產之路。1958年轉業到北大荒的蔡爾誠,深刻認識到掌握氣候變化對農業的重要意義。他憑借三支超期的溫度表和人民公社廢棄的百葉箱、雨量桶,虛心求教,刻苦求學,在各氣象站之間奔波,還走訪調查了多個生產大隊和許多經驗豐富的老農,積累了大量觀天經驗和氣象知識。他在艱苦且簡陋的條件下,歷時七年,提出了“在特大暴雨發生前,普遍先出現‘雙層云’,然后出現‘造雨云’,開始降水”的論斷,發展了歐洲氣象學家貝吉龍的冰云與水云垂直互補理論。他還發現了“波狀低云”,提出了北半球暴雨云型理論,推翻了氣象界普遍認定的“波狀低云與強天氣無關”的觀點。蔡爾誠一生求索于風云,不僅為北大荒的農業生產創造了不朽的功績,塑造了北大荒“管天人”的不朽傳奇,更為中國的氣象事業樹起了永不磨滅的豐碑。還有很多如蔡爾誠一樣的科研人員,將畢生精力獻給了墾區事業。“奶牛之父”張源培、機械專家桂體仁、小麥育種專家劉惕若、大豆育種專家梁甲農和馮紫瑯夫婦、“北大荒水稻之父”徐一戎……這些科研人員勾勒出了北大荒的科技群星譜。他們不圖名利、默默奉獻、任勞任怨,用青春、熱血甚至生命在千里荒原上寫就了人間的奇跡。
(許若溪單位系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朱喜坤系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發展中心研究員;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1ADJ011]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06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