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對于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至關重要。
古往今來,人才都是富國之本、興邦之計。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道路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高校承擔著為黨和國家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戰略使命,理應自覺擔當、主動作為,堅決扛起中國式現代化事業賦予高等教育的時代責任。
一直以來,從黨創辦的第一所藝術院校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發展至今,魯迅美術學院始終秉承培養藝術人才、服務時代需求的初心,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堅持人才培養正確方向,培養了一大批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生力軍。下一步,將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刻把握新時代育人方向,著眼于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充分發揮高端藝術人才匯聚地和培養地的作用,以推進內涵式發展構建高質量美術教育體系,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雙塑造,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培養更多可堪大任的杰出藝術英才。
立德樹人,以德育為先、修身為本,強調品德教育和能力教育的高度融合,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從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理論來源講,立德樹人觀的本質特征在于,不僅追求教育本身的效果,更在于使教育對象在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過程中達成自由全面發展、實現自身價值。新征程上,堅持好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關鍵在于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新要求,堅定正確政治方向,把黨的領導貫穿于立德樹人教育的全過程,不斷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提高其教育實效。
長期以來,魯迅美術學院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從延安紅色血脈中尋找愛國主義教育的源頭活水,引導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自覺堅定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聽黨話、跟黨走。下一步,學校將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三全育人”、“五育”并舉有機融合,豐富教育內容、拓展教育途徑,構筑起凸顯時代需求、彰顯學校特色的立德樹人體系,以深化學生評價改革強化價值觀引領,創新“思政+藝術”教育方式,發揮課程主渠道、實踐活動主陣地作用,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賡續紅色血脈,修好道德品行,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將“小我”融入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大我”之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這對高等美術教育提出新任務、賦予新使命。
國之所需,我之所向。面向未來,學校將進一步緊密結合時代特征,立足德藝雙馨高層次藝術人才培養目標,深化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不同層次學生培養結構,加強不同培養階段課程和教學一體化設計,完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重實踐重創新的雙軌并行課程體系和學科交叉、產學研用等有機結合的育人體系,促進教學科研源流互補協同發展;進一步強化教師能力提升和教學團隊建設,讓優秀人才持續成長,持續造就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和學者,在人才強國戰略中擔當有為。此外,力爭產出一流成果,增強文化自信,堅持藝術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著力創作能夠挺起民族脊梁、振奮國家精神的時代力作,不斷促進藝術創作從“高原”邁向“高峰”,助力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作者系魯迅美術學院黨委書記)
《中國教育報》2023年07月07日第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